20年后中国校园都是“娘娘腔”?


 20年后中国校园都是“娘娘腔”?

“目前,南京幼儿园男教师比例不到1%、小学不到9%、初中大概17%,高中大约50%,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男教师的比例平均只有30%。”昨天下午,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在教育界小组会议发言时,围绕当下教师队伍建设话题,谈了两大热点问题,其中在谈到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时,他忧心忡忡地表示:“照这样下去,20年后我们的校园里到处都是缺少阳刚气的娘娘腔、伪娘、小暖男,可咋办?”(金陵晚报2015127)

 关于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问题,早几年就曾有人提出,诸多人士也曾滋生出过“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的担忧。如今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在“两会”之上将此问题再次提出,无疑将这种担忧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并且还扩散成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

吴晓茅之所以会做出20后校园里都是娘娘腔、伪娘、小暖男的论断,其主要依据就是“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但娘娘腔、伪娘、小暖男现象就一定与女教师比例太高存在着必然关联吗?吴晓茅没有给出答案,笔者也没有看到“相关性”的研究报告。

很显然,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就会导致校园里都是娘娘腔、伪娘、小暖男的论断,是没有确切的科学研究证据的。而这样的话从一个教育局长的嘴里说出来,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感慨不已。因为它带有对教师职业的理解片面性,也带有对女性教师的全盘否定性。试问,当所有教师或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男性时,他们把女学生都塑造成“女汉子”了吗?既然不能,女教师会把男学生培养成娘娘腔、伪娘、小暖男的论断又是从何而来?

其实,现今的女教师并不都像大家印象中所说的那样婆婆妈妈,她们的爱心、细心、包容恰恰正是男教师所缺乏的。而至于坚韧、果敢、积极向上等,这在现今的女教师身上也并不少见,特别是随着女性自主与独立的性格越来越凸显,在校园里面男教师反而处于了教育的二流地位。正是因为如此,教师队伍的“阴盛阳衰”现象才成为了一种别样的风景,不少男性教师才纷纷逃离了这种他们眼中的“是非之地”。

阳刚不是野性和大男人主义,而是一种由内在的刚毅外化为强劲有力的独特气质,是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宝贵品格。学校不是培养野性和大男人主义的地方,况且即便是有男教师的存在,他们也未必就能做到刚毅和自强不息。换个角度讲,女教师就一定缺乏刚毅和自强不息的品质吗?

从理论上来说,性别结构失衡在有些时候确实会产生出一些影响,但就中国教育的目前状况而言,这几乎就是一个极其荒谬的问题。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男女教师对学生性格培养乃至思维方式的培养差别并不大。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思维方式几乎都派不上用场,学校的教学方式是重复且粗放的。这与教师的个人特质无关,与教师的性别更是无关。

如果说,当前教育确实存在问题的话。我想还是应该把问题聚焦到教育的引领者和管理者身上。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其实都不是教师说了就算的问题。一面强调素质教育、一面强调分数至上;一面强调尊师重教,一面强调权威至上;一面强调因材施教,一面强调步调一致;一面说着教书育人,一面却又摊派欺诈;一面说着以人为本,一面却又忽略教师感受……再试问,有这样的一些人在引领和管理教育,中国的教育能不扭曲畸形吗?

所以,笔者认为目前社会上关于教师职业认知的诸多质疑与提问,许多都是被权力话语建构起来的伪问题。而至于教师职业女性化被作为“问题”而引发社会关注,也并非出于性别平等的诉求,它反映了人们对性别议题与性别公正的盲视与误读,,以及社会性别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对教育的操控。

(李吉明2015128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