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相映红


 

最近几年,在网络流行一曲《桃花朵朵开》,甚是活泼,令人开怀,拍手称快。蒋大为高歌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红大江南北,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歌曲将桃花、桃树、桃林、桃园、水面、故乡、村庄、姑娘等多种美学元素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从而丰富了桃的文化内涵。
桃树已为我们提供了4000多年的服务。桃树姿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桃是美食水果,树是观赏花木。桃核,可榨油,枝、叶、果、根俱能入药。桃木质地细腻,清香独特,可供雕刻,适宜佩戴以及把玩。人们在吃桃实、赏桃花、用桃木的同时,也在种桃、爱桃、敬桃、颂桃。桃是人文故事、神话传说的材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桃、桃花、桃木承载着长寿、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在早期的经典文献《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不少咏桃名句,《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召南·何彼秾矣》中“何彼秾矣?华如桃李”等,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桃李之茂盛与繁华。
每年3月,桃树开花,6至9月果实成熟。水蜜桃、油桃、蟠桃、寿星桃、碧桃是桃树的变种。寿星桃、碧桃是观赏桃,开出深红、绯红、纯白、红白混色等美丽的花朵,使春天增色不少。碧桃是中国传统观赏树,花朵多重瓣,只开花不结果,即“华而不实”。在城乡园林中,色彩艳丽之桃,多是碧桃。20世纪80年代,日本后来居上,以帚桃(别称日本丽桃、塔形碧桃)为亲本,成功培育出照手红、照手白、照手桃和照手姬等极美丽的观赏桃。花色深粉、浅粉、红、白,花大而重瓣,将其称之“丽桃”恰如其分!1998年中国成功引进了日本丽桃,在新建的城乡园林中竞相栽植。
桃是美食,是仙桃、寿桃。民间流传有“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斤”的说法。可见,桃实之美。桃是西王母的美食。西王母也称王母娘娘、瑶池圣母、瑶池金母、金母元君、九灵大妙龟山金母,简称王母或金母。西王母称谓,始见于《山海经》。相传,西王母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西王母是天宫最受尊崇的女神,在三界掌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在王母瑶池,有一蟠桃园,《汉武帝内传》载:七月初七,王母降,自设天厨,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像鹅卵般大,圆形色青,王母赠帝四颗,自食三颗,帝食后留核准备种植,王母说此桃仙树仙根,中土无法种植。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寿。每逢蟠桃成熟时,王母娘娘召集群仙,大开寿筵,称为“瑶池集庆”。一次,西王母举办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不料被齐天大圣孙悟空偷吃了仙桃,搅乱了蟠桃盛会。这使得桃文化一直带有神秘色彩。李白《庭前晚开花》:“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结实苦迟为人笑,攀折唧唧长咨嗟。”王安石《移桃花》:“瑶池绀绝谁见有,更值花时且追酒。”南极仙翁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也称老人星、南极真君、长生大帝,主宰人间寿算。老人星总是一手著拐杖一手捧寿桃。由此,桃是最重要的长寿文化符号。民间以桃祈福,以桃祝寿,寓意健康长寿。在传统习俗中,给老人祝寿,必然要送上“寿桃”,或“寿星捧桃”图案。在传统年画中,寿桃是主要表现内容之一,桃合灵芝图案取意仙寿,桃合蝙蝠图案取意福寿。
桃不仅是美食,具有重要营养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美颜功效。唐代孙思邈《千金药方》记载得清楚:“桃花三株,空腹饮用,细腰身”。这“细腰身”,多少人梦寐以求。桃花味甘、辛,性微温,活血悦肤、峻下利尿、化瘀止痛。桃花有较好美容护肤作用,采新鲜桃花浸酒,每日喝服,容颜红润,美如桃花。桃花之美,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其实,早在孙思邈之前,东晋陶渊明已经挖掘了桃所蕴含的巨大精神价值,著就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无比美丽的世界。“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者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曲折离奇,描绘出一个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和平恬静,无忧无虑的理想社会。如今,人们熟悉的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落英缤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隔绝,无足为外人道,以及屋舍俨然等成语,皆出自《桃花源记》,可见其非同凡响的影响力。一提及桃花源,中国人一定会联想到理想王国、自由王国。由此,桃源之美、桃花之美强烈地震撼人们的内心世界;由此,人们的思想境界、精神追求得以净化和提升;由此,桃花源,也就成为骚人墨客心驰神往之地。
自魏晋以后,桃花诗异常繁荣。唐代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其中,巧妙地利用了《桃花源记》中景致,短短四句,构思奇妙,惟妙惟肖地。周朴《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吴融《桃花》:“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代白敏中《桃花》:“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唐伯虎是大才子,其《桃花庵歌》玲珑透彻,妙趣横生:“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曹雪芹《红楼梦》中有桃花名句:“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欢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桃花是爱的使者。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桃花诗,也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清明时节,都城长安之南,一个乡村小院,几枝桃花伸出墙外。踏青郊游的崔护,此时已饥渴难耐。叩开了小院柴门,他没有过多奢望,只是想讨碗水喝。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竟成就了一段千古姻缘。柴门打开了,崔护被迎面而来,美若天仙的妙龄少女惊呆了!四目相对,刹那之间,春心荡漾,电闪雷鸣。崔护被姑娘之美彻底征服,暗自发誓:待功成名就,非此女不妻。次年春天,再度来到魂牵梦绕之地,然而三叩柴门,不得而入,只见桃花,不见少女,失意困顿,满腹惆怅,崔护即兴题诗在门上,此即千古名篇《题都城南庄》。数天之后,崔护心有不甘,再来探望,不料院内传出嚎啕啼哭声。白发老翁如实相告,少女见门上题诗,郁郁寡欢,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气断身亡。崔护大惊失色,将真相和盘托出,哀求老人应允崔护见小姐最后一面。得老人应允,崔护来到少女旁。这时,死神被爱的力量征服了,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在崔护千呼万唤声中,女孩睁开了眼睛,死而复生。后来,崔护考中进士,如愿迎娶桃花姑娘,这位姑娘便是绛娘。有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崔护心中自是美不胜收。如此感天动地的美满姻缘,人称“桃花缘”,也是“桃花运”。
桃木是仙木、神木。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中国人称桃木为“降龙木”、“鬼怖术”、“神木”。《典术》载有“桃者,五木之精也,古压伏邪气者,此仙木也;桃木之精气在鬼门,制百鬼,故今做桃木剑以压邪,此仙术也。”此处“五木”,即桑木、榆木、桃木、槐木和柳木。相传鬼畏惧桃木,古人用桃木制作偶人,立于户中,以驱鬼辟邪,是曰“桃人”。春秋时期,盛行桃木制品辟邪祈福,如桃人、桃弓、桃印、桃符、桃梗、桃橛等。汉时刻桃木印挂于门户,称为“桃印”。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这便是春联的前身,是曰“桃符”。陆游《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屠苏是正月饮用的药酒,可去除一年病痛,祈愿健康长寿。在日本有“一人饮则一家无病,一家饮则一里无病”的说法。后来赋予了“屠苏”屠去恶鬼的意思。春节不可不喝屠苏酒。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是名垂千古的政治家、哲学家,也是改革家,作者从写年俗入手,陈述新旧变化之美,表达除旧革新、开创新纪元的伟大抱负。据说“桃符”演变为“春联”始自明代。明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桃有谦逊美德,从不自吹自擂。在桃花、李花盛开时节,桃与李果实累累之时,美丽芳菲和美食硕果,引来无数向往之人、痴迷之人,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在桃林、李林踩出条条小道,沿着这些小道,可近距离欣赏桃花和李花之美,品尝桃李美食。如此,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究其本意,有点像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味,只要酒好,即是在深巷子,陈窖一开香千里,酒客闻香知味而来。与“桃李”对应的词是“蒺藜”。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种下桃李得桃李,种下蒺藜的蒺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此,教书育人,也有家风门风。后来,桃李多指良师门下培养出来的好苗子,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唐朝狄仁杰门生众多,向武则天推荐将相多人。《仁杰家传》中讲:“荐张柬之、袁恕己、桓彦范、崔元、敬晖。五公咸出公门下,皆由州县官拔置显位,外以为五公一代之盛,桃李也。”人们常以“桃李满天下”指培养出众多的优秀人才。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资治通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桃李门墙”也是一个成语,“门墙”是指师门之墙。《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再有一个成语叫“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如同桃李沐浴春风一般。杨万里《送刘童子》“长成来奏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诗经》中著名咏桃章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也省作“投桃报李”,与“桃李之馈”语义相近,指互相赠答,礼尚往来。但到后来,“桃李之馈”则指向了权钱交易,行贿受贿,人所不齿。
在汉文化语境中,桃花源,桃花酒,桃花村,桃花庵,桃花岛,桃花运,桃红柳绿,桃色新闻,世外桃源,桃园三结义等词汇“高频率”出现。国内不少地方,以桃、桃花、桃园,冠以地名,或冠以人名。每年三月桃花节,桃花盛开的日子,未婚女子,青年媳妇,以及孩子们纷至沓来,将春风春色春意推向高潮。据说,在日本也一年一度举办桃花节。国内恭城、平顺、桃源、南汇、肥城、平谷,以及成都国际桃花节颇有名气。桃花是莱芜、常德、衡水、桃源等城市的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