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我国原油虽然大幅增产,但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1996年中国步入原油净进口时期,2000年净进口原油近6000万吨。研究表明,最近若干年我国原油年产量不会高于2亿吨,而2010年需求将接近3亿吨,这就意味着届时我国原油进口量将增至1亿吨。石油企业必须“走出去”,到海外搞勘探开发,建立我们自己的海外石油基地,以获取份额油,减轻我国石油进口的压力。
我国可考虑将中东-北非地区、中亚-俄罗斯地区和南美地区作为海外勘探开发石油的重要战略区。
在今后十几年内,中国的石油进口总量将从目前的每年六七千万吨增加到两亿吨以上,我们对进口石油的来源要有明确的战略安排和及时的部署。石油战略部署应该和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路线有机地联系起来。近期中国的石油进口可能仍将主要依靠中东地区,同时也要尽量扩大其他可能的供应来源。中期以后的石油供应可以将俄罗斯的石油管线作为重要的新增来源,使俄罗斯的石油成为和中东石油来源互为补充的、稳定的供应来源。一旦中俄石油管线建成,而且数量达到几千万吨以上,中国的石油安全性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如果俄罗斯对东亚的石油供应对中东石油供应形成互补,则目前东亚地区在进口中东石油中受到的歧视性标志价格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也有助于形成东亚的石油集体安全体系。
俄罗斯是世界油气资源大国和生产大国,其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储量和产量也仅次于中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潜力很大,年石油出口量为1亿-1.1亿吨,天然气出口量在1300亿立方米以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个中亚国家的天然气资源富集,预计可建成生产能力1560亿-1700亿立方米,外输能力约为900亿-1000亿立方米。上述三国完全有能力每年向中国供气200亿-300亿立方米,以作为我国“西气东输”的补充。
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丰富,又是我国的友好邻邦,政治比较稳定,参与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并将资源通过管道输入到国内,具有经济性和安全性。
应抓紧开辟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满洲里陆上通道和俄罗斯萨哈林岛--天津海上通道。今后还要考虑开辟伊尔库茨克--二连浩特陆上通道、哈萨克斯坦--新疆陆上通道以及中东经缅甸到我国西南的通道。
俄罗斯的天然气东输管线的建设对东亚地区的长期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石油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并考虑。东部地区液化天然气可以成为部分石油产品的替代能源。可以考虑扩大规模。
利用俄罗斯和中亚油气资源的关键是参与其上游勘探开发。因为上游开发的经济效益比较高;而且,作为市场和用户,只有参与上游业务,我国才能在供气合同的谈判中握有主动权。
9·11事件以后,有迹象表明,由于担心沙特和伊朗会和自己反目,美国可能要调整其整个石油战略,把重心从中东转移到非洲。据悉,美国目前正在试图和包括苏丹和利比亚在内的非洲国家搞好关系,以寻求该地区的石油供应。而中东很多国家(包括沙特、阿曼、也门、阿联酋)最近也纷纷表示希望中国公司参与该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必将对我们整个石油战略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把握住这些机会,找准我们对外合作的重点区域,加强工作,就能大大推进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实施。
在上述三大战略区中,非洲值得特别关注。因为:1、调查显示,1998年非洲和中东石油的勘探开发成本为3.73美元,而美国是13.3美元,加拿大为7.17美元,欧洲为8.29美元。2、从政策法规看,南美的法规比较严密,而非洲的法规比较灵活;同时,非洲国家对外优惠程度要比中东和南美高。3、非洲的石油资源多数处于待开发阶段,风险比较小。4、过去对非洲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为我国进入该地区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现在到非洲勘探开发石油,就是要把我们在那里的政治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多样化战略
在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方面,要从安全战略的角度出发,进行认真的经济比较分析,实行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日韩和新加坡的大量剩余炼油能力,进口相当数量的成品油,从而形成石油安全共享的利益格局。目前国际炼油行业在常用轻油方面的竞争激烈,中国的炼油设备在技术和平均规模方面不占优势,可以通过购并、参股的方式直接利用周边国家的炼油能力,分享利益,共担风险。
建立石油运输船队
专家指出,中国进口石油以海运为主,目前主要是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运通道。而未来中国石油进口的通道有可能是由海运、石油管道共同构成。
由于海运成本是管运成本的十五分之一,为控制成本,海运未来仍将是中国主要的石油进口通道。因此建议当局,有必要建立大型专业的石油运输船队。
中国需要多元与多样化的石油战略储备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