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行高速度很多人担心这样会使物价飞涨、天下大乱。其实,物价可能上涨,但这不是绝对的,因为一系列限制因素自动限制了人民购买力不能超过生产增长而过快增长。
假定会出现物价上涨,都不可能减少社会财富,都不可能改变社会财富的增加趋势。小麦总要生长,母鸡总要下蛋。它仅仅是变小了货币单位,变小了每元人民币所代表的财富量。假定币值变小,物价上涨,但这对人人都是平等的。物贵大家都贵,不存在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问题,因此没有多大害处,比起实实在在的财富增加是微不足道的。只有社会财富大增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而稳定物价——稳定每个货币单位所代表的财富量并不能提高人民生活,可以而且必须把稳定物价从国家经济政策中抹去。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物价稳定了几十年,结果呢?为了社会财富的大增加,国家可以放胆让货币单位变小,只要财富能增加,就是在10年内把人民币贬值若干倍,甚至贬值为日元水平,也是应该的、值得的。
几百年来所有国家的货币史证明:所有国家(地区)的所有货币都是不断贬值的。美元、日元、台币、港币、马克、法郎……,比一百年前分别贬值了几倍到几百倍。正是这种货币的不断贬值,克服了当时用其它办法无法克服的经济矛盾,强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货币贬值是经济发展中不可能减少的必需手段和必需代价,不是可有可无的毫无意义的荒谬事情。货币史证明,货币每贬一次值都把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水平。
在历次经济危机中,最显著的现象,就是货卖不出去,物价下降,货币升值。货币升值的最大效用就是破坏和打击工商企业。更严重的是,在普遍的物价下降、货币升值中,所有工矿企业几乎全部亏损,无论你再努力经营,你都不可能改变亏损倒闭的厄运;相反,在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中,所有工人、农民都能吃好、喝好、挣大钱、得实惠。至于涨价引起的心理效应能被巨大的实惠所抵消,能为全社会所适应。全世界所有国家历次的涨价恐慌心理都是这样被消除、被适应的。世界经济也就是这样不断地被涨价盈利规律所推动的。中国应该大胆地利用涨价盈利规律,加速经济发展。
2、大量经验和事实证明,金钱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动作用。1990年国家发放启动资金救活了一大批企业,使很多面临绝境的企业起死回生,蓬勃发展。不管是真钱还是“假钱”,不管是居民储蓄的钱还是赤字增发的钱,都有同等的启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假钱”启动出真物品的全过程中,“假钱”与启动的真物品完全是对等的。所以,增发货币不会出现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的物价上涨现象,只会启动出对等的劳务和物品。对一切商品的购买都可以归结为对劳务的购买,而劳务又是弹性最大的商品。在中国这种劳力过剩的条件下,有多少金钱就能购买出多少劳务,就能启动出多少商品(不管是真钱还是假钱)。
因为所增发的金钱在实现过程中,都能转化为相应多的劳务和商品供给,不是简单的只增加购买量而不增加供给量,事实上是能转化为更多的供给量。国家应该充分发挥金钱的启动作用,用大量的足够的贷款启动一切经济资源,启动一切现实生产力,让社会财富的各个源泉充分涌流。
3、人们担心票子发多了就毛,物价就涨。其实,这不是绝对的,这要看国家以哪种方式发票子。如果把增发的钞票都用无偿拨款的方式去打仗、搞建设,这肯定会把票子搞毛,只有这种方式才会出现“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的物价上涨现象。相反,用有偿性贷款方式去增发货币就不会出现这种物价上涨现象。
任何一笔只增加需求而不增加供给,不能还本付息的贷款都是不能成立的,而且我们还要运用强大的行政和法律手段使之不能成立。凡是能进入社会、能够实现的增发货币,就一定能起到启动经济、增加供给的好作用,绝不会出现扰乱经济、减少供给的坏作用。尽管国家彻底放开贷款,但在事实上不是人人都敢去贷的,没有可靠的或者自认为有六成把握的好项目、好计划,没有靠得住的还款能力,给你一百万你也不敢贷。有一系列客观因素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限制了人们不敢盲目贷款,一些瞎帐、呆帐是有的,但这不是主流和本质。主流和本质是拿到贷款的人拼命奋斗,实实在在地增加社会产品,负责地还本付息。
4、财政可以有很大的赤字,但是要有一个适度的规模。国家可以通过印钞票来解决财政问题。但不能随便无限地印,而要具体计算。因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有效需求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企业的投资不仅要受资源约束的限制,而且还要受人民购买力的限制。居民的腰包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企业投资、贷款造成的过量商品一旦越过社会的购买能力,就要造成积压、浪费,贷款就不能还本付息。因此,社会的贷款需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对纸币的需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财政赤字的适度规模和社会闲置生产能力、经济资源相对应,和社会的潜在供给能力相对应,这样的财政赤字有其激发出的社会供给做补偿,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科学地评估闲置生产能力和潜在供给能力是确定财政赤字适度规模的计算原则。要有科学的计算,就必须先进行大量的基础工作,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搜集、积累大量的准确资料、各种参数和经验数字。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赤字的真正规模决非目前这么一个小数字。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利弊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