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马歇尔和穆勒
继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的《经济学原理》完成了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二次综合。不过,同穆勒一样,作为卓越经济学家的马歇尔,也不仅仅是个综合者。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马歇尔对经济学思维工具的发展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现代经济学中继承自马歇尔的思维工具有很多,比如局部均衡、消费者剩余、准组、长期和短期、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弹性,等等。
关于弹性,凯恩斯在纪念马歇尔的长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创造术语和思维工具方面,我想再没有什么比马歇尔引入‘弹性’的概念更令经济学家们获益甚多的了。在《经济学原理》第一版的第三部分的第三章中,他对‘需求弹性’的含义作了设定,这实际上是对这一概念的最早表述。如果没有这一概念的帮助,关于价格与分配的前沿理论很难取得进展。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并不是成正比的,而是比之多或比之少,这种观念在经过19世纪初关于供给与小麦价格关系的讨论之后,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了。因此,无论是穆勒还是杰文斯都没有对这一概念加以澄清,这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一件事。然而事实的确如此,e=(dx/x)/(dy/y)这一概念完全是马歇尔的创造。(凯恩斯:《精英的聚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215)
凯恩斯还谈到了马歇尔发现“弹性“概念的戏剧性情景:“马歇尔夫人告诉我,他是在1881年巴勒莫的屋顶上、浴室遮板的阴影中灵感突发,想到弹性这一概念的。”(《精英的聚会》,P248)马歇尔因为结婚而离开剑桥大学之后,曾经到新成立的布里斯托尔大学学院担任院长及政治经济学教授。行政工作是如此之繁重,以致马歇尔的身体都被拖垮。1881年,马歇尔辞职,开始为期一年的休假。期间,马歇尔开始写作《经济学原理》。“弹性”概念就是在西西里休假期间被偶然发现的。
说“弹性”概念被“偶然”发现并引入经济分析当中,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说有关“弹性”的经济思想——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不同反应,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需求价格弹性与价格变化引致的收益变化,等等——也源于马歇尔的偶然发现或者属于马歇尔的首创,则是大谬其然。关于需求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及其对收益的影响,在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1571—1641)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利益》中有过阐述;关于需求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关系及不同商品特性对这种变化的影响,在十九世纪经济学家托马斯·图克(1774—1858)的《物价史》中也有过分析。而据埃奇沃思(1845—1926)教授的研究,有关“弹性”的思想,在约翰·穆勒那里有过很多阐述。埃奇沃思教授在为帕尔格雷夫的《辞典》撰写的“弹性”这一词条中,特别提到了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篇,其中某些章节的内容可以看成是马歇尔之前对这一问题的代表性表述。
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涉及“弹性”相关思想的主要在第三篇《交换》中的第二章、第八章和第十八章。
在第二章《关于需求与供给,侧重它们相对于价值的关系》的第四节,讨论了需求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关系及其对收益的影响。需求随价格变化而变化,但需求增加或者减少的幅度,不一定是价格下降或上升的幅度。有的商品需求变化幅度大于价格变化幅度,有的则相反。对需求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关系的认识,已经有了清楚的“弹性”观念。进一步,对不同商品而言,需求和价格变化引起的收益变化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商品通过降价可以增加收益,而有的商品通过提价可以增加收益。这一判断将对“弹性”的经济影响的认识深化了。从穆勒论述的情况看,他的这一认识受到托马斯·图克的《物价史》的影响。在第八章《关于货币的价值,当它取决于需求和供给时》的第二节,讨论了货币数量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关系 。“如果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增加一倍,那么,价格也将升高一倍;如果,货币总量仅增加了四分之一,那么,价格也将升高四分之一。”(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P430)在这里实际上已经讨论了单一弹性问题。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篇《交换》之第十八章《关于国际价值》,讨论了贸易条件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其中对贸易条件的分析涉及到与弹性相关的一些内容。在第四节,作者提出,“如果有人要问,什么样的国家可以通过开展对外贸易获得最大的利益?我们的回答是,其产品在其他国家具有的需求最大,而且这种需求又最容易随着价格的降低而增加的国家,将通过贸易获得最大的利益。”(P517)这里实际上讨论的是需求价格弹性对收益的影响。
对“弹性”相关问题最充分的讨论在这一章的第五节。“在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需求可能发生的三种变化中,即需求的增加超过价格下降的幅度,需求的增加与价格下降的幅度相同,需求的增加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发生哪一种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呢?这取决于特定商品的性质及购买者的偏好。如果这种商品是人们普遍需要的,那么,与过去相比,价格的下降将使购买它的人增多,这样,需求增加的幅度往往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一般来说,人们就会将更多的货币用于购买这种商品。当咖啡的价格由于税收负担的减轻而降低时,这时所发生的情形就是如此。糖、葡萄酒和大量其他商品虽然不是必需品,但是消费量很大,许多消费者在它们价格较低时会随意享用,而在它们价格昂贵时则减少消费,这类商品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是,更为常见的是,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后,用于购买这种商品的货币却比以前少了,消费的数量增加了,但是消费的价值量却没有相应地增加。由于物价下降而节省了货币的消费者,很可能将所节约的部分货币用于增加其他商品的消费。因此,除非这种商品的降价能够吸引大量的新的买主(这些人过去不消费这种商品,或者只是少量地、偶尔地购买这种商品),否则,花费在这种商品上的货币总量将会有所减少。”(P521-522)在这里,作者实际上讨论了与弹性相关的如下问题:(1)需求价格弹性的三种情况:富有弹性,单位弹性及缺乏弹性;(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商品的性质及购买者的偏好;(3)不同需求价格弹性下商品价格变化对收益的影响。可见,穆勒已经对弹性问题有了一个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了。
当然,仅仅因为穆勒在马歇尔之前还不足以判断马歇尔受穆勒影响而产生有关弹性的思想。不过,从马歇尔的学术成长经历来看,穆勒确实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
1867年前后,马歇尔正式开始系统的经济学学习和研究。马歇尔的经济学历程,是从研读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起步的。之后,直到构建起自己独立的经济学体系,马歇尔的经济学研究都以约翰·穆勒的经济学为基础和对象。可以说,马歇尔真正的经济学启蒙教师就是约翰·穆勒。熊彼特在纪念马歇尔的文章中说,“他对约翰·穆勒毕生保持着可以说是子女对父母般的尊敬。”(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P130)1869年,马歇尔写出了平生第一篇经济学手稿,讨论租金上升的经济影响,其分析内容就来自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第二篇手稿产生在1870年,讨论的是穆勒的工资理论。1871年,马歇尔写出第三篇经济学手稿,讨论货币问题。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货币理论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金余额说的核心观念。1871年,马歇尔还写过一篇关于价值问题的手稿。这篇论文从评述“斯密悖论”入手,讨论了杜尔哥的易货贸易思想,分析了穆勒的价值理论。19世纪70年代早期,马歇尔还写过一篇关于国际贸易的手稿。在这篇论文中,马歇尔将穆勒分析国际贸易的出价曲线转化为几何形式,用效用分析代替了福利分析。1876年,马歇尔发表论文《论穆勒的价值理论》,回应当代部分经济学家对穆勒的批评。马歇尔承认,当代经济学家包括他自己的很多理论探索,很大程度上是对穆勒及其他古典经济学家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穆勒的理论虽然在某些方面显得混淆,但只要澄清一下就可以成为价值理论分析的要素;穆勒是重建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基础。
鉴于马歇尔不仅熟悉穆勒的著作,而且对穆勒思想进行过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而穆勒又是马歇尔之前对“弹性”问题有着深入研究的极少数经济学家之一,马歇尔有关弹性的思想受到穆勒影响也就是合乎情理的判断了。当然,这样说也没有任何贬低马歇尔贡献的意思。尽管穆勒甚至之前的经济学家更早阐述了有关“弹性”的若干思想,但在他们那里,“弹性”还仅仅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还没有被形式化地加以明确。而在马歇尔那里,“弹性”被抽象成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概念。马歇尔不仅将“弹性”概念化,通过弹性系数将其形式化,而且将其应用于需求、供给和收益分析中。正是经由马歇尔,才发展出有关弹性的一系列工具,使微观经济分析的工具库更加丰富,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