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一直作为国内报纸的领头羊,该报国际版经济观点是否是领头羊呢?笔者近来十分留意,发现并非领头羊,笔者已经评论该报5篇次品经济文章,今天来看看该报欧洲知名智库布鲁格经济研究所所长宫塔姆.沃尔夫的《结构性障碍阻挡欧洲复苏》,看看欧洲名家处方能否治欧洲经济病。
近来,央视接连出现腐败,《人民日报》内部是否有小腐败呢?比如稿费上是否存在支付不公平呢?比如编辑是否存在个人主观主义呢?希望该报内部自查。
沃尔夫说:“首先,当危机蔓延到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法国时,相关国家仍把结构改革视为政治自杀,错失紧急处置的时机。其次,对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部分弱小经济体采取了过度紧缩政策,导致其经济严重衰退。最后,财政刺激政策力度不够,难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结果造成大规模失业,并持续影响需求和投资的复苏。”
笔者认为,沃尔夫的诊断基本是正确的,实际上,2010年上半年,笔者就批评欧洲采取的紧缩减赤字政策,稍后过了3个多月,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去爱尔兰考察,也持与笔者同样的论断,同样批评了欧元区的作法。所以,这是笔者肯定沃尔夫论断正确的依据。即使是从当下欧元区陷入新一轮衰退以及欧元区两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相继陷入衰退来看,也是证明笔者诊断、斯蒂格利茨诊断、沃尔夫本文的诊断是正确的。
沃尔夫说:“其实,欧洲领导人早在2000年就意识到了这一变化,并制定了‘里斯本战略’作为应对之策。根据该战略,欧盟将致力于发展知识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如果该战略得以实施,即使欧洲无法幸免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其自身对于危机的免疫力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差,恢复起来也会强劲得多。”
应该讲发展知识经济能够提供免疫力容易恢复经济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知识经济大方向是技术创新,德国国内有近百个知识重镇,但是为什么今年8月制造业增加值还是创5年半以来最差呢?为什么拥有1300个隐形冠军的德国还是如此地让经济衰退呢?为什么德国机械制造业好于中国全球第一还是没有能力阻止经济衰退呢?
笔者近几年对全球制造业大国尤其是技术兴国做了一个全面研究,发现技术兴国力度有限,对于小国有效,只要通过一两个大型技术企业就能兴国,比如芬兰、瑞典、韩国,但是,像中国、美国、德国这种大国,依靠技术兴国,就是一种误导。笔者通过反复研究后,认为,只有把智能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才能拉动大国经济,否则,仅仅依靠技术行业的垂直技术前进,是拉不动经济的。相反,笔者通过研究得出,通过综合创新即对一国所有企业进行销售创新、渠道创新、服务创新、包装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造混制创新、营销创新、款式创新、品牌创新等一条龙创新,这是能够快速让企业崛起的方法,也是一国经济能够迅速崛起的方法。
那么,除了技术应用兴国、综合创新兴国之外,还有没有促进大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法宝呢?笔者认为,还是有的,笔者在多年前与美国大使馆沟通时,就思考如何救美国经济,有了对策方法后,就思考如何救助欧洲经济,笔者认为,中美企业大面积合资,能够救助美国经济,同样,中欧企业大面积合资,能够救助欧洲经济。为什么?因为通过中欧合资后,利用中国制造、欧洲品牌、欧洲设计、中国市场、欧洲技术、欧洲渠道进行捆绑发展,通过股份双方谈判,如此,就即能拯救欧洲企业进而救助欧洲失业欧洲经济,也能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这是一箭双雕的事情。
但是,笔者这种建议在2010年没有市场,为什么?庸医太多,亲信太多,关系户太多,这些人占据着把脉开方的市场。但问题是,经济难弄时,这些庸医就浮出水面,他们没本事治理好欧洲经济。同样,中国经济转型多年,就是没有成功,为什么?也是庸医太多,亲信太多,关系户太多。总得给这些关系户先施展机会吧,结果耽误良机,于是,最近意大利总理说中意80亿欧元(约合百亿美元)是中意经贸合作的小开胃菜。欢迎中国买下意大利,德国也愿意与中国发展技术合作了,俄罗斯的天然气、军事武器、石油公司股权都愿意掏给中国来投资来消费来合作。
请问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过去的庸医已经耽误了经济发展的良机,必须走正确的战略,才能挽救意大利经济,才能挽救德国经济,才能挽救俄罗斯经济。同样的道理,中国转型许多年了,广东转型喊了8年,东莞还是在代工,广东依然没有形成大量世界名牌。国内给世界名牌代工运动品牌的晋江系运作自主品牌,大多止于年百亿销售额,大多止于国家名牌,难以成为世界品牌、世界名牌。
在通过上文笔者给欧洲经济病的3个处方即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全国企业进行综合创新、中欧企业大面积合资合作后,我们来看看欧洲经济名家的处方是如何开的。
沃尔夫说:“首先需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更多的参与者进来;其次需要激活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福利待遇日益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之一;再次需要提高司法和行政体系的效率;最后还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科技人才。”
对于第一条降低门槛,笔者认为,如果是按中国商事登记门槛降低,是能够促进就业的,中国前三季就完成1000万人就业,就完成去年一年的指标,这是有效的。如果很多行业、产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的确能够促进就业,但是,考虑到市场过剩,以及新进入者带来的同质化,这种新增就业的可持续性需要重新研究。笔者认为,可持续性不强,同时,同质化进一步扩大,需要国家加大对企业的大量整合,提升一大批同质化企业脱离同质化,才是可持续促进就业、促进经济的方法。
对于最后一条,笔者认为未必正确,现在应该提高职校、高校学生的辅导课程的增量,即增加学生销售、品牌、经济研究的能力,否则学生就业是商盲,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就业者的上岗能力。
对于第二第三条,笔者认为,意义不大。通观四条,笔者发现并没有击中欧元区经济病要害,这可能与沃尔夫不专业研究服装、品牌、销售有关。意大利、法国的服装、香水、护肤品、奢侈品牌成为主角,但是,由于定位过于高端,不接地气,所以,笔者的建议是,原来的奢侈品牌可以继续持有继续发展,另外,开辟中端产品品牌,开辟大众产品品牌,如此,就能激活奢侈品牌的业绩,就能带动意大利、法国经济,同样的方法也能带动德国服装业。如果进行这种接地气,在与中国企业合资,那么,就会产生巨大的爆发性增长,欧洲经济走出困境就指日可待了。
但是,沃尔夫的建议是技术创新,而非原来主业即服装、饰品、香水、护肤品、钟表、名酒、奢侈品牌的接地气与中欧企业合资,所以,笔者认为沃尔夫的处方是无效的。
行文至此,沃尔夫的建议是技术创新,笔者的建议是中欧企业大面积合资、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而非技术垂直创新、企业综合创新而非仅仅技术创新、让欧洲服装饰品钟表香水钟表护肤品箱包鞋帽等奢侈品牌发展中端产品大众产品品牌,这就是笔者与欧洲经济名家给欧洲经济病的不同处方,谁有效谁无效?高下立判。最后,笔者再问一句,欧洲经济名家能治欧洲经济病吗?请大家思考。
作者简介:吴东华,知名经济学家,创新专家,服装战略专家,预测欧美元趋势第一人,第一经济整合专家,印度经济专家,外贸专家,世界经济专家,前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经济研究员、前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提出解购论淘汰并购论,抛出第四驾马车进行一系列整合创新,吴东华用第四驾马车精髓指导过美国大使馆、伦敦ARM、法国ENSAAMA、巴黎O.G.F.D.I、德国《明镜》等国内外数十家机构,指导技术创新、渠道创新、销售创新、款式创新、包装创新、服务创新、产业区创新、打造全国品牌国际品牌国际名牌,网络搜其《全球缺乏“离岸”经济创新认识》、《企业综合创新将赢全球10年》是创新最好研究,被指导企业业绩年新增50%、100%、200%、300%不等,经济研究范围、指导范围、指导企业收入新增速均超过顶尖经济院长,详见吴东华网易官博。写于2014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