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最近下发了“关于发展养老业的意见”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质疑退休金的发放时间,也有人对以房养老的政策忧心忡忡,官方不得不一再出面解释,让百姓放心,但底层百姓关于老年之后的担心却是实在很重。也许有人从表面形式上会有很多的不解,本是为民造福的利民之举,为何却引起了民众的一片哗然呢?这当然不是百姓们不知好歹,更不是杞人忧天,没事找事地自己吓唬自己。这场风波实际是多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下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公信力突显严重危机的非常警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总体经济实力的确今非昔比,富人阶层雄起,社会上的两级分化日益严重。当初邓大人倡导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要带动全民共同致富,绝非不予节制地形成日趋严重的社会两级分化。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以改革的持续深化为前提的。然而由于各家利益集团的阻碍作梗,近十年的改革陷入了严重停滞的状态,从而加剧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欠账。由于体制的局限,官员们出于个人仕途私利的考虑,对于那些关乎国计民生长远利益的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的大计置若罔闻,以致历史的欠账愈发严重。在各级领导们的心中,GDP是体现为官政绩的主要指标,而那些着眼长远的事情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可做可不做、应付场面的事情。他们的想法也并非没有道理呀,有了GDP的高速度,就可以维持眼前的繁荣,社会祥和,市场兴旺,自己的任期滋润光鲜,前程远大。至于环境的质量、百姓的明天生活保障,自然并非紧急的事情,也许是若干代后任才要真正面对的事情了。正是在这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利益诱导机制下,我们的国家实现着持续的经济发展高速度,但却使潜在的各种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了。
此次养老风波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的一次社会危机预警。我们是个人口大国,又已经实行了三十几年的计划生育制度,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高增长中,人口红利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我们的体制特点突显的是“只顾今天、不管明天”的短期利益机制,因此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国民已经面临着很关键的历史转折关口。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资生活及科技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提升,什么古来稀,耄耋之年等说法早已过时了,人们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活个八九十岁早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了。在这种情况下,平常百姓对老年生活的关注之突出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但我们必须面对的普遍社会现实却是,人们并不是很富裕,年轻人大都是独生子女,求学等开销花掉了家里的很大一部分收入和积蓄,日益高企的房价,更是将普通家庭的积蓄榨干淘尽,甚至还要透支许多。在这种经济状况下,房子是很多家庭最主要的经济寄托,养老金是很多退休老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让百姓感到有人在算计自己的房产,在动自己养老金支付时间上的脑筋,民众当然急了,那位倒霉的清华教授,以及以房养老所引发出的“养老风波”之猛烈,也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式的民主”,我们的领导似乎也经过了某种形式的选举,但担着国家主人名义的民众,当然清楚自己的分量尚不足以决定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但他们却可以鉴别某项政策的善与恶,可以决定自己是否用脚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当他们确信自己被愚弄的时候,会在政府公信力业已亟亟可危的时候再恨恨地踹上几脚。相信新一代领导们当然也不会无视沉默的大多数所代表的基本民意的。愿我们都能相信这样一句话吧:人在做,天在看。中国即将进入空前的老龄社会,经历过文革年代被愚弄戏耍的国人,当然不会甘于在自己行将暮年的时候再次被愚弄,大家完全可以具备足够的智慧与能力维护自身的基本权益,这大概才是我们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民族真正的希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