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澎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
题外话:房地产不好玩了?这种说法是因为最近有6家中小房企“告别”地产业务。其实,扶强汰弱是十多年来各地的引导性政策,希望由大开发商主导房地产市场从而减少烂尾楼项目。但另一面,大开发商主导的市场可能助推房价,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并且与政府形成利益联盟,对他们来说,房地产更好玩了……
上半年全国楼市火热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非主营地产企业及中小型房企却在不断剥离地产业务。
就在本月,在地产业摸打滚爬达七年之久的云南白药发布公告称,结束地产生涯。无独有偶,上海新梅、万方地产、万好万家、绿景地产等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剥离地产业务。据不完全统计,在半年时间里,退出房地产业务的中小型房企或非主业房企超过6家。
多家企业退出地产业务
投身房地产七年却没能挺过“七年之痒”的云南白药,最终还是逃离了地产领域。7月13日,云南白药发布公告称,子公司云南白药置业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已经完成转让,买家为四川蓝光和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转让价6.4亿元。
云南白药退出房地产行业绝非偶然现象。今年5月份,上海新梅公告称,董事会会议重新审议并通过了与大股东兴盛集团间的“卖地买酒”交易。今年4月初,原万方地产宣布“退房”,主营业务由房地产开发向土地一级开发、城镇化建设转型。同期退出的还有万好万家和绿景地产。据不完全统计,在半年时间里,退出房地产业务的中小型房企或非主业房企超过6家。
除了以上企业以外,在A股市场中的中小型房企也逐渐淡化房地产业务直至完全退出市场的则有20多家。北京市住建委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共288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被注销,其中266家房企因为资质证书有效期满但未申请延续。而非主营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剥离房地产业务的企业为数更多。
值得关注的是,自实现严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多家非房地产主营的上市公司宣布退出房地产市场。而近一两年,医药上市公司对此的反应更为强烈。与非房地产主业央企为响应政策、平抑房价而主动退市不同,该类企业选择退市实属无奈之举。
耐不住持续亏损
记者从万方地产的公告中看到,2012年度,万方地产营业总收入4855.66万元,同比减少87.69%,净利润501.34万元,同比减少57.7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则为-1009 .87万元。而房地产销售和土地一级开发的营业收入数字为0,也就是说作为一房地产商,万方在房地产经营方面没有营收。
像万方这样惨淡经营的房企并不在少数。据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统计,去年至少有23家在A股上市的房企净利润为负。其中,京投银泰损失最为严重,亏损达2亿元。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限于土地储备、去化速度、现金流,筹资渠道等问题,加上今年楼市调控严厉,万方地产退出只是个开始。”
冀望于从房地产赚“快钱”的云南白药,在房地产业务上遭遇失意。据了解,云南白药于2006年4月投资组建白药置业,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自2008年以来,白药置业仅有2010年净利润为正,其余年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业内人士预计,下半年的融资窗口存在着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会进一步上升,融资也将更为困难。而这对实力较为薄弱的中小开发商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据中国房地产协会和兰德咨询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房企经营管理状况蓝皮书(2011)》,如果现行政策能够落实到位,到2015年,或有30%的房企被洗牌出局。
房地产专家邓浩志认为,目前我国的中小开发商存在着整体管理水平较低,融资渠道较狭窄、专业程度较低三个主要问题。在目前的形势下,预计下半年选择退出房地产市场的中小开发商会越来越多。
大型房企借机“攻城略地”
在中小型房企面临困难的同时,实力雄厚的大型房企却一面大幅度融资,一面大手笔拿地。据财新网统计,以万科、保利等为代表的十大房企在今年上半年总销售额已近50 0 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近40%;销售金额平均增速为68%,销售面积平均增速39%。在房地产行业整体增长的上半年,大型房企的业绩更领跑全行业。
与此同时,大型房企凭借其在整体规模流动资金、融资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十大房企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比率为12.3%,增速为19%,增速环比去年增16%。
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认为,目前我国的大开发商相对小开发商而言,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规模较大,而且整体发展策略合理,同时自身资金充裕,融资渠道也相当丰富,这些优势都是中小开发商无法比拟的。中原地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来,十大房企的国内外融资额已经超过459.6亿人民币,同比上涨了75 .6%,更超过了2012年全年的413亿元融资额。
就在本月初,恒大地产与中国邮政储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后者将为恒大提供高达50亿的授信额度以及一系列财务支持。而龙湖地产更在日前与13家本地及国际银行签订了一项76.72亿港币等值的四年期俱乐部式筹组贷款,刷新了国内房地产企业单笔融资的纪录。万科、绿地地产等大型房企负责人也纷纷向媒体表示自身资金充裕而且融资渠道健全,不担心资金问题。
充足的资金,再加上如此好的销售状况,增加了大型房企的拿地信心。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呈现了量价起升的态势,销售面积合计高达5.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7%。十大房企中多数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销售目标。记者了解到,仅万科、保利、中海、绿地、恒大这前五大房企在今年上半年时间内拿地金额已经接近800亿元。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向记者表示,目前的市场形势有利于大开发商,同时调控的政策也进一步打压了中小开发商,导致中小开发商退市潮的发生。
“大鱼”吞“小鱼”或持续上演
当大开发商越战越勇之时,房地产市场的合作并购浪潮也在慢慢掀起。D 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企业的房地产并购交易规模达到155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一倍。
5月,作为国内房地产龙头企业之一绿地地产出资30亿港元收购了盛高置地60%的股权,成为了盛高置地的控股股东。盛高置地公司定位为高端住宅建筑商,近年来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经营状况一直不太理想。
对于中小企业日后的发展,邓浩志建议,中小房企可以选择将物业自持以获取长远收益或与大型开发商合作,共谋利益。
对于龙头房企而言,即使自身资金充裕,依然乐于合作拿地和开放。他们将合作开发看成企业规模化扩张的有效法宝。而中小开放式之间互相抱团取暖,更是应对目前危机的重要手段。
彭澎认为,目前的非主营地产的企业及中小企业退出地产业务,不仅符合“去弱扶强”的政策导向,同时也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将使市场进一步有限地集中化。中小开发商可以多考虑开发特色的产品,或参与到旧楼的改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物业维修等大开发商一般较少涉足的领域。
影响
即使大量“退市”也不会对楼价有直接影响
针对老百姓关心的房价问题,邓浩志表示,他认为楼价的高低与市场上开发商的数量无关。众多中小开发商退出市场,不会对楼价产生影响。
彭澎也认为,中小开发商在拿地、售价方面的话语权较小,即使大量退市,都不会对楼价造成明显影响。“实力较弱的开发商退出市场,有利于减少烂尾楼、卷款潜逃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但也存在相反的观点。杨红旭在接受《新闻晚报》采访时表示,退出市场的房企增多会令仍在观望中的开发商采取降价手段,以期获得更多的资金渡过难关。
老总看市
花样年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潘军
未来前十大地产企业或将是央企
7月23日,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3届年会,花样年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潘军表示,房地产的未来都是央企的未来。潘军直言房地产业务“不好玩儿”了,并断言中国房地产的未来将是央企的未来,未来前十大地产企业肯定都是央企。现在连万科都号称自己是央企了,因为他们是华润控股。民企唯一的出路就是不要跟央企争夺资源,民企大家团结起来还能挣点小钱,现在出路就是轻资产化,靠服务、管理、靠细节挣钱。
采写:南都记者 徐凤
实习生 岑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