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廷军
查理·芒格认为:因为“首次结论偏见”,人们往往在改变自己看法时显得无能为力——这是为什么一个组织总是乞求公众的诺言,这也是一个家庭组织总是举行结婚纪念的原因。
这种现象衍生出很多对我们有益或有害的社会问题。不过总体上讲,这是一个人性的弱点,导致人们很容易陷入"第一印象"、思维惯性(惰性?)或感情用事的误区中,而不能客观判断事物,作出艰难但正确的选择。比如那些一次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人们总是在危机来临前乐观,来临时恐慌,过去后担忧,没过多久就遗忘。接下来又是一个周期。
只有少数人,具备克服“首次结论偏见”能力。他可以不在乎潮流所向,不受大多数人认识和评判标准的影响,直达事物的本质,并敢于坚持自己一贯的标准。比如,胡耀邦曾多次说过:别看我当了总书记,我还是我,我还是胡耀邦,我的水平还是原来的水平。如果一个无名小卒这样说,你会用客观的标准认可他吗?
只有更少数的人,因为坚持取得了整个社会的认可,他们的坚持改变了外界对类似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推动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群人,或一个组织,或整个世界向前进了一小步。
遗憾的是,很多坚持者被认可,并不是人们认识到了坚持者内在标准的价值,而是因为坚持者成功的结果迎合了多数人的“首次结论偏见”。人们认可了那个令人兴奋的成功表象,然后继续保持着“首次结论偏见”,抛弃那些成功的真正品质、原则和背景。比如,很多人所理解的巴菲特。
所以,下一次危机还会到来,潮水退却,留下无数的裸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