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产生


 
  在四万多年前,一批来自亚洲,经北美到中南美洲,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当哥伦布来到美洲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3000万,其中有大约2000万人住在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其余绝大部分住在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大约1万年前,又有另一批亚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这是爱斯基摩人的祖先。这两拨人都属于黄种人。

  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渔人,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然后就是500年前的哥伦布来到美洲,随后,欧洲白人相继到来。带来铁器和马匹或枪炮的西班牙人,轻松打败没有铁器或马匹的印第安人,获得足够的立足点。对于从未发生天花、霍乱、鼠疫等瘟疫的印第安人,更致命的是欧洲人口带来的这些病毒,这消灭了美洲大部分印第安人,在美国境内的近2000万印度安人,就这样的所剩不多了,其腾出的土地资源成为欧洲移民的乐土。

  1607年,一个约一百人的殖民团体建立了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在以后的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殖民者,定居于大西洋沿岸地区,其中多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18世纪中叶,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

  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是各自国家海外市场的一部分,对其它国家设置市场壁垒或进行市场保护,这引起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利益纠纷。比如殖民地希望外来商品来源多渠道化,这样拥有竞争,可以购买到相对便宜的商品,而宗主国向往继续垄断殖民地市场供应,不允许其它国家的便宜商品竞争,甚至为了避免殖民地生产类似商品,从而对宗主国商品产生竞争(这从国家总体来说,也许属于战略经济规划,但是却可以对被规划的某些地区带来某些经济伤害),限制殖民地的生产发展方向,这会引起很大的不满。这种经济因素带来的不满,带来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裂痕。在政治领域,殖民地人口远离宗主国,导致朝中无人为其说话,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其政治地位的政策,这进一步促使殖民地人口与宗主国人口隔阂的增大。

  在18世纪那种交通或信息传播速度下,远离宗主国的殖民地人口与宗主国的关系会越来越疏远,成长起来的二代或三代移民对宗主国的感情就更弱了,对宗主国的不满就更容易发泄出来了。而殖民地的人口,相互交往较多,关系较为亲切,凝聚力逐渐增强,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述求利益的愿望或能力增强。当然,英国殖民地非英国移民对英国的感情就更淡薄了,甚至是敌视的。来自英国爱尔兰地区的移民对英王也是缺乏感情的。一部分英国移民本来就是迫于英王压力而逃跑到美洲的,却同样遭受到英王的统治,这部分人虽然很无奈,但是也是心存不满的。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这是一次反倾销行动,点燃了13块殖民地的维权运动。1774年,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所谓的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寻出一条合理的途径,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这是13块殖民地亲英派与独立派的折中的方案。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这促使部分亲英派转变成独立派。1775年,在马萨诸塞州莱克星顿点燃战火,这意味着维权运动转变成了独立运动。1776年5月,在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发表《独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来打这场仗。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

  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扭转了独立战争初期的不利形势。此役使美国人民信心大增,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相继参战。英国在崛起过程中,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西班牙、荷兰、法国都是其曾经的手下败将,对英国的痛恨是难以言表的。美国开国元勋们成功的利用了这种国际关系,促使他们鼎力帮助美国,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开战,这是美国成功独立的关键。

  美国发展程度没有英国高,270万人口的美国与1100万人口的英国开战,没有外来帮助,胜利希望是渺茫的,幸运的是美国得到了拥有1200万人口的法国的全面帮助,后又有西班牙和荷兰的帮助,胜利的天平向法美集团倾斜,英国最终认输,承认美国。这给人一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感觉。

  1781年,约克城战役大捷,此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英美合约的签订,不仅仅促使北美13块殖民地的独立,而且还促使英国掌握的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划入美国领土。此时的美国领土范围,东到大西洋,西到密西西比河,北到大湖区与圣劳伦斯河,南与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交界。从参与独立的13个州的面积约80万平方千米,增加到230万平方千米,约占现在美国本土面积的30%。这一部分也是现代美国的核心区域。

  乔治?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1732年2月—1799年12月),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大陆军的总司令,1789年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也是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在接连两次选举中都获得了全体选举团无异议支持,一直担任总统直到1797年。

  1787年主持制宪会议,制定了现在的美国宪法,并在1789年,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了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在两届任期结束后,65岁的华盛顿自愿放弃续任权力,形成了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任的传统,避免了强势总统的过度专权,有利于民主体制的健康发展。之后他便再次回复平民生活,隐退在弗农山庄园。

  华盛顿时期确立的“总统每届任期四年,紧接着可以连选连任一次”的总统选举制度,影响了世界上许多民主国的元首选举制度。由于他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华盛顿通常被称为美国国父。

  华盛顿是英裔美国人,父亲是畜奴的农场主,断断续续上过学,年轻的华盛顿成为殖民地民兵军官,并参与英国殖民地军队与法国殖民地军队的战争,表现很好。华盛顿一直想成为英国正规军官,未能如愿,他在1759年辞去军职,并与一名已经育有两个小孩的富有寡妇结婚。华盛顿和她一起扶养这两个小孩,一直也没有自己血亲的小孩。新婚后他们搬到弗农山居住,过着绅士阶级农夫和蓄奴主的生活,他并当选了维吉尼亚当地的下议院议员。

  1774年,华盛顿被选为维吉尼亚州的代表前往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由于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政府关闭了波士顿港,而且废除了麻萨诸塞州的立法和司法权利。殖民地在1775年4月于列克星顿和康科特与英军开战后,华盛顿穿着军服出席第二届大陆会议,他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代表,表示了他希望带领维吉尼亚民兵参战的意愿。麻萨诸塞州的代表约翰?亚当斯推荐他担任所有殖民地的总指挥官,亚当斯了解到,确保南方的殖民地能与北部殖民地合作顺利组成大陆军团的最好方法,便是推荐一个南方殖民地人士担任总指挥官。华盛顿在1775年6月15日经由大会选举无异议支持成为了总指挥官,于7月3日在麻萨诸塞州的剑桥担任了全殖民地军队的总指挥官。与英国的战争进行的很不顺利,以失败为主。华盛顿领导的殖民地军队主要是逃跑和拖延时间,让英军意识到取胜的遥遥无期。

  1778年2月,一名曾服役于普鲁士军参谋部的军官自愿帮忙训练华盛顿军队,以使他们能在战场上能和英军相较量。施托伊本在佛吉谷的训练改进了战术和作战纪律,大幅增进了殖民地军的战力,成为了殖民地军得以摆脱乌合之众状态的分水岭。1778年6月28日的蒙茅斯战役中攻击从费城前往纽约的英军,与英军打成平手,加上一年前于萨拉托加战役中击败了伯戈因率领的入侵英军,情势逐渐好转,法国决定正式与美国结盟,这促使美国独立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