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诚信行为就应该付出代价——评《发改委调查电商价格战涉嫌违规》


 
  
京东、国美、苏宁三大电商发起价格促销宣传行为涉嫌欺诈消费者,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局正在介入调查。发改委调查三大电商在“价格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虚构原价即促销价高于原价、没有履行价格承诺以及商家实际有货,但却在网店上显示无货,欺诈消费者。(据9月5日《新京报》)
 
这场8月中旬由京东商城挑起的、近一个月以来沸沸扬扬、虚虚实实、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商价格战“剧本”,似乎已无法继续上演而正在“曲终人散”。
 
其实在这场价格战“开打”之初,消费者就已经感受到所谓价格战其实就是一场糊弄人们的产品营销战。打开互联网近一个月的记录可以找寻到大量的例证。例如就在所谓价格战开打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16日,武汉消费者网上购物即普遍发现,京东商城的网页不是打不开就是缺货,真有商品降价也只是“低价只在‘一瞬间’”,顾客刚要下单,价格却又回弹了上去;三方其后的行动也被事实证明只是“打嘴仗,赚吆喝”,吸引了公公眼球,但价格战本身却是“有名无实”。
 
那么,谁成了价格战的真正赢家?三家公司都宣称自己是。同样从新闻报道来看,三家的“吆喝”结合各类的促销活动,带来了实体店实际销量的猛增。商家的促销将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变成了“实际的需求”,互联网能够以便捷的方式与营销手段影响顾客心理,笔者因此相信“三家都赢”的结果应该是真实的。
 
但商家以如此方式促成的销售增长却显然是不光彩的,因为它违背了商业竞争过程中的诚信原则,依靠“忽攸”炫动消费者心理以此扩大需求而不是信守自己在要约中的承诺(其实京东最初的“要约”本身即是不大可能实现的),本身就是不尊重消费者、欺骗消费者的举动,它因此也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竞争秩序,这是问题的本质,从各种反映与评价来看,消费者对这一不诚信行为显然并不是愉悦接受的,犹如有评论所指出的,此次商家在销售过程中运用人们易于出现的“从众心理”、“对比心理”、“占便宜心理”等人性的弱点,使得消费者有一种“被算计”的感觉。而算计消费者而不是信守承诺真正让利于消费者,无异于就是杀鸡取卵,这种做法显然不会是长久的竞争之道。明知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仅只是饮鸩止渴而不能长久,人们不禁要问:为了一时之利而透支企业诚信,三大电商真的是赢家么?
 
发改委对事件的及时介入调查与干预赢得了市场的叫好。作为市场秩序维护者的政府部门对市场活动进行监督,对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在这一事件中尽到了作为“裁判者”的职责,由此也是值得称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