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8):书院门
2012年8月14日,西安。
昨晚回来,就住在郊区的宁夏家附近。
早起,搬到南门附近。这次到西安,最初的想法就是到城墙上或者城墙根溜达溜达,晒晒太阳,发发呆,想想问题。
吃过早饭就进入内城。决定先在城内转转,到北门再上城墙。
进城门右手一条步行街,也就是关中书院前面那条专卖文房四宝及古玩字画的街道,叫做书院路。路口朝西的巨大牌坊上,大书着“书院门”几个字。
石板的路面,古色古香的小店。数百米长的街道,卖的都是古玩字画、工艺美术、文房四宝,铺面不大,大多是专业经营,有卖毛笔的,卖宣纸的,卖砚台的,卖画框的,还有专门装裱的。按我朴素的专业知识而言,分工细化说明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市场。但是,专业化分工蕴含的也许只是这座城市过往岁月里传统文化的发达兴盛,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已经陷入困境。眼前的门庭冷落也许就是这样一个表征。
看一看我们及我们周围,现在还有几个人会用毛笔写字——甚至读书人现在也很少会读书写字了;有几个人还能画画并能欣赏绘画。即使是文物,在人们眼里也早不是艺术和文化,历史和传统,而仅仅是金钱,是有潜在升值空间的投资品。人们再没有精力去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甚至没有兴致去培养传统文化的修养。于是我相信,即使书院路曾经繁荣,哪怕曾经繁荣了一千四五百年,在今天飞速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它的衰亡并不遥远。
关中书院的对门,一座楼房前面拉着长长的白色横幅。似乎与产权纠纷有关,是利益受到损害一方的抗议或宣示口号。这进一步坚定我的想法,在不断急速现代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传统和历史,对文化和艺术的关注必然逐渐减弱,而对利益的关注将持续升温。而且,这种现象很难逆转。
小雨淅淅沥沥下着,石板路面被洗刷的很干净的样子,心里却是一片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