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的言论,在大陆掀起了一股讨论新加坡的热潮,学术界也开始分析新加坡的建国之道。部分学者认为新加坡之所以长期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其在冷战期间坚持恐怖平衡的外交政策外,还与国内政治稳定有关,也就是实行一种非常独特的威权统治,政治制度对新加坡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上述论点被某些中国的决策者简化为“稳定压倒一切”,为了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在民主改革方面必须谨小慎微,不能因冒进而使得经济改革功亏一篑。但这不能解释新加坡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也无法解释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独特的商业公司治理结构
新加坡是非常独特的岛国,为了发展经济,实行全开放的经济体制,面向广阔的海洋,发展转口贸易。为了提高竞争力,政府几乎把所有精力用于调动资源,从而形成了类似于军事化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被新加坡执政党概括为闪电行动,就是通过高效率的决策抓住商机。
新加坡更象是真正的商业公司,按照商业公司的决策模式进行资源配置。在新加坡国内不论来自哪个种族,也不论教育水平如何,都必须接受公司化管理。虽然实行定期的政治选举,其实并非民主国家,而是打著民主的旗号进行商业经营的超级公司。正是这种治理结构,使新加坡制定了特殊的外交政策:希望大国互相争斗,以便左右逢源,获取更大的利益。
而把经济发展与政治独裁联系在一起,认为独裁可以减少外部成本,刺激经济快速发展,是典型的倒因为果。新加坡长期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样一个城市国家,信息高度透明,人口集中,经济的生存压力大,政府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的福利需求,从而使国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这种治理模式缺乏可复制性,其它国家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采取这种类似于收买性质的威权统治,要么会导致国家破产,要么会出现动乱。
威权统治模式并无法复制
虽然改革开放后历届中国国家领导人频繁造访新加坡,希望借鉴新加坡模式,现在少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仍对新加坡国有企业津津乐道。但89年那场政治风波,使得中共领导人彻底意识到,中国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如果采用新加坡高度集权的模式,只能会使中国崩溃,而无法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少中国人意识到,如果不加快政治改革,那么,中国必然会出现新的“四大家族”,必然会导致财富集中到少数人口袋中。
这些年来,关于新加坡的发展模式,有太多离奇古怪的议论。新加坡与中国不具有可比性,新加坡所实行的一系列制度一旦移植到中国,必然会发生变形。经济适用房制度,在中国很快变成公务员经济适用房,高薪养廉,在中国很快演变成了轮流分赃制度。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口众多,信息的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上中央地方相互掣肘,政治改革不到位,权力精英很容易打著改革的旗号坐收渔利。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不在于借鉴新加坡的严刑峻法,对中国现有的体制进行小修小补,而应该在坚持社区自治的原则基础上,通过加快民主改革的步伐,逐步消除弊端,使改革真正造福于绝大多数居民,使改革成为公民追求幸福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少数人攫取国家财富的专制行为。
新加坡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