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救赛维


  赛维事件提出了一个挑战市场经济的尖锐问题:政府是否应该救助一家濒于破产的私营企业?

  新余市政府的做法至少和亨利·保尔森有一点共通之处,这位2008年时的美国财政部长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批准和推动了多项政府向陷入困境的华尔街施以援手的行动,此举招致广泛批评,被认为破坏了自由市场经济的许多规则。新余则把赛维偿还信托贷款的缺口资金纳入同期年度财政预算,意思是,一旦赛维出现偿债危机,将由政府埋单。

  从纳税人的角度说,这等于是让新余市的全体人民掏钱来救活赛维。这样做的合理性当然很快受到大量质疑。

  赛维可能会感到委屈。在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在濒临破产或财务紧张时,政府已经不止一次地为其输血。赛维,一家私营企业,而且是一家由许多海外投资者持有的上市公司,值得地方政府如此为其破规担保吗?

  因为赛维输不起。不仅因为其涉及到数万员工的就业,赛维的年上缴利税相当于新余市两个县的财政收入。截至今年一季度,赛维负债总额达到60亿美元,一旦破产,将会造成银行的大量呆坏账。

  但这个曾经的中国新能源行业明星从理论上已经接近破产了。其负债率接近90%,且偿债能力已相当孱弱: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锐减75.8%,亏损10亿,本刊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其多个工厂的多条生产线已经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将之描述为“僵尸公司”一点也不为过。如果没有政府的托底、输血,赛维肯定难以熬过这场危机。数日前,江西省财政的“赛维LDK稳定发展基金”刚刚为其偿还了5亿信托欠款。(详见本期《环球企业家》封面故事《“僵尸公司”赛维》一文。过去5年,环企曾有多篇对赛维的分析和调查:《赛维浮沉》、《赛维风波再调查》、《赛维的危险赌局》、《赛维历险》)

  值得寻味的是,这个诞生于完全市场竞争领域的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政府扶持的“国有企业”特征。7年前赛维成立时,新余就给予其2亿元的政府借款和银行贷款,并许以低廉土地和电价,更把赛维作为政府一号工程来支持,提供“24小时保姆服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在地方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更是把赛维当作新兴产业的代表予以政策和资金倾斜。

  对新余来说,这个10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梦想着成为一座钢铁之城,但在数年前当地钢厂衰落后,它则寄望于成为中国的“硅片之都”。那个做劳保用品起家的彭小峰适时出现了,他对规模和速度的迷恋一度将其捧上云端——赛维成立2年后就成功上市,彭小峰也因此登顶中国的新能源首富,股价最高时冲至76.75美元,现在?不到2美元。

  是时候重新审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之梦了。它的新兴行业概念的确让人着迷,业已得到了政府的太多照顾,但实际上呢?不过是笼罩在“高科技”光环下的又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已。一个值得因未来之名给予高估值的产业,为何其生存竞争力如此脆弱?

  “分析师从来没有看对过一家伟大的公司,”2010年彭小峰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曾说,“他们总是在悲观时让你更悲观,乐观时让你更乐观。我需要的只是时间来证明。”——其实,过去7年赛维的浮沉故事已经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