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中学座落在市中心的名胜古迹太白楼下,是唐代诗仙李白的近邻。据载,大约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白偕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移家至东鲁任城(即现在之山东济宁),就住在太白酒楼的付近,其地至今仍遗有青莲阁、青莲胡同等地名。太白酒楼当时的主人为贺兰氏,年九十余尚在卖酒,李白经常在这家酒楼豪饮,后来索性出资将这座酒楼买下。
在李白去世九十多年之后,吴兴人沈光曾来此地,见酒楼瓦缺椽蠹,几近废墟。但往来于此的樵夫、牧童,尚知当年李白常在这里醉酒的故事,指着酒楼说:“李白常醉于此矣!”
唐代的太白酒楼,究竟建在何处,已难以查考。元代至正二十二年十一月,对太白楼进行了第一次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将太白楼按原样移建到济宁南城墙上,也就是现址。我刚到济宁时,太白楼还是原来的旧楼,后政府拨款,改建成现在的样子。据说当时我们的美术老师刘忱青先生,曾建议按原样改建,未被采纳。
太白楼上,建有李白纪念馆,陈列着大量李白的墨迹和诗文。台阶之上,碑碣林立,青松掩映,两层楼壁上,有块块诗词石刻,精工镶嵌,十分壮观,是我们节假日学习、观光的最好场所。
也许是因为我在纺车声中听母亲讲解过李白那首《静夜思》的缘故,所以一提起李白,便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老头,想起母亲一边纺线一边给我讲解《静夜思》时的情景。所以每当我登临太白楼,都有一种到老友家中作客的感觉,这感觉是那样的亲切和温馨。于是我便成了李白诗作的忠实读者,不仅读他的诗词、文章,凡是与他有关的史料,特别是迁居济宁之后的史料,我都尽量想办法找来阅读。在阅读中逐步得知,李白来济宁之后不久又生子伯禽,过了两、三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的年末,许氏去世,李白便将两个孩子托人抚养,自己又开始了长期的在外漫游。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的春天,他在金陵(今南京)游览期间,触景生情,想起了寄居在东鲁的儿女,不禁悲从衷来,含泪写下《寄东鲁二稚子》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搂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一幅幅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画面: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笼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挑树下玩耍……像电影镜头一样,依次在眼前展开。怀乡之心,骨肉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在这春暖花开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踏青赏花,享受天伦之乐,而自己的一双儿女,既失去了母亲,又看不到父亲,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呢?想到这里,一种愧疚之情,使李白心烦意乱,肝肠忧煎!
前不久,在一本谈诗仙李白之谜的书中见到,一位外国学者批评李白“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与家庭不相称的人。”我一直想不通,一个如此想家、如此牵挂子女的老头,怎么会对家庭不负责任呢?
笔缘乡韵之十:初识李白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