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


在古代前期, 人口比较稀少, 如果按人均来算,人均土地数量养活人们的生存没有问题。以中国为例,据有关学者的考证表明,人均占有原粮的数量战国时期为每人921 市斤, 秦汉时期为每人963 市斤,唐朝为每人 1256 市斤,宋朝初年为每人1159 市斤。[但是由于人性追求最大化利益、强势经济不断扩张的缘故,农地在每一个时期都是逐步走向集中,正所谓,富豪连田阡陌,穷人无立锥之地。[然而,追求平等、自由又是每个人的天性,西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卢梭等则把其上升到“天赋人权”的高度,少部分人占有大量的土地,大部分人则几乎没有土地,农地的过度集中使人地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穷人和富人对立,社会矛盾尖锐,动乱 、暴乱不断 ,国家岌岌可危。 圣人有言:“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因此古代统治者必须解决人地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稳定政权,并使社会发展。而解决人地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就是“均田”,把土地均给贫民一些, 使原来没有农地产权的农民获得农地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