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应

1、民国时期:从德国移植,消除了传统户籍制度中对人口迁徙的严格控制。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人口迁徙管束较为粗放,表现为: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很容易,3天内到有关部门登记暂住户口,居住时期超3个月,就可申报常住户口。
  3、1958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提出“随母落户”原则;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城市户口登记证明以及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4、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装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继而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准予落常住户口。
  5、1985年,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的管理暂行规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6、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而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
  7、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

总量控制、远近统筹


  从2010年深圳市公布第一批城市更新改革计划以来,主要针对大量旧工业厂区、城中村进行城市改造,其间释放出大量土地资源。

  通过这次土地改革试点,深圳市在城市土地功能调整和审批权力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这使深圳在城市土地二次利用开发中拥有了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

  根据改革方案的要求,按照总量控制、远近统筹的方式,深圳市可依据总体规划自主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总量指标。在改革建设用地审批方式方面,除国家和省级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按国家和省相关规定报批外,在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后,按照广东省政府的授权,由深圳市政府审核农用地转用实...

Read more

土地审批自主权扩大 加速旧改


  土地审批自主权扩大 加速旧改

  除了小产权房问题,土地面积狭小的深圳也面临着可开发土地资源紧缺的尴尬。公开资料显示,未来十年深圳市可供新增建筑用地仅为59平方公里。

  为此,2009年下半年,深圳颁布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围绕大量城市旧改土地做文章,意图盘活土地存量。

  在这次深圳的改革方案中,创新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探索建立规划控制、收益共享、运作高效的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根据改革方案,深圳将在广东省“三旧”改造政策基础上,建立符合深圳实际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编制并审批城市更新计划,统筹安排城市更...

Read more

依现状、依改造


  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小产权房是深圳土地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深圳不处理好占据深圳总建筑面积几乎一半的小产权房问题,那么深圳土地改革就完全没有意义和可操作空间。

  “小产权房确权不能有效实施的话,深圳‘土改’就会出现一个巨大漏洞,(效果)就会打折扣。只有把这块突破了,才谈得上土地二次更新和招拍挂改革,并延续到土地资本化等改革措施上。最重要的这块不动起来,其他都连带不上。”宋丁称。

  针对此前媒体热炒的小产权房确权问题,深圳市的土地改革方案没有详细提及。但深圳市党委副书记、市长许勤在25日的...

Read more

小产权房确权成焦点


  小产权房确权成焦点

  根据改革方案,深圳将以“产权明晰、市场配置、节约集约、科学调控”作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原则,先行先试,建立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新模式,建立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作用、实现土地利用高效化和土地管理的法制化。

  具体的改革实施将分两步推进,分别是2011年~2015年的近期计划和2016年~2020年的远期计划。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深圳土地改革的重点在于土地分类确权、完善土地市场化运行机制和土地资本化尝试和探索。

  实际上,从2010年3月开始,深圳市就开始酝酿《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

Read more

深圳再次走在了新一轮“土地改革”的前列


  深圳再次走在了新一轮“土地改革”的前列

  当天上午,在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启动仪式上,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宣布了对《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的联合批复,该方案赋予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先行先试”的权利,并围绕完善国有土地制度、深化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创新土地资产资本运作机制、创新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等方面开展试点,涉及八大改革重点和二十个改革事项。

  事实上,这是深圳历史上第二次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土改试验的尝试。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称赞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

Read more

农户贷款利率越来越高


  农户贷款利率越来越高。调查显示,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处于政策性扶持而又完全商业化运作的特殊经营特征,目前的农户贷款利率水平已经从“十一五”初期的年利率平均6.948%上升到11.736%,最高的超过15%。,已经远远超出农村种养殖业生产收益水平,导致农村信贷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村信贷市场的矛盾已经从单一的供求矛盾演变为供求和资金价格的双重矛盾,许多农村金融机构实际上已经逐步退出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近年来反而呈现明显加剧的态势。农户贷款利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严重削弱了农村贫困农户贷款有效需求,已经成为小额农户贷款普惠制金融属...

Read more

贷款农户结构变化突出


  贷款农户结构变化突出。调查显示,“十一五”初期,由于农户信用贷款局限于5000元以内,其针对性明显趋向于农村比较贫困农户,农户小额贷款的普惠制金融服务属性得到充分体现,农村金融的反贫困功能也得到有效发挥。而近年来,由于农户贷款大额化,比较贫困农户已经难以达到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比较贫困的农户贷款开始迅速下降,农户贷款明显向农村少数比较富裕的群体集中,农户贷款的普惠制属性和政策属性以及基本丧失。

  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应用率下降。调查的17家乡镇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比例已经从“十一五”初期的77.6%下降到51.3%,资金应用率下降...

Read more

农户贷款“四化”特征突出


  农户贷款“四化”特征突出。在“十一五”以来农户贷款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农户的贷款意愿却逆向发展,农户贷款的大额化、集中化、商业化和非农化等特征开始突出。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户贷款大额化特征非常突出,连续开展的农村住户调查显示,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对贷款额度的需求以及从“十一五”初期的5000元上升到2—10万元,从事种养殖业生产大户和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农户需求则达到10-50万元。调查的17家乡镇农村信用社发现,由于比较贫困农户传统的农业生产难以承受目前农户贷款的利率水平,近年来农户贷款不仅呈现大额化的发展趋势...

Read more

农户贷款意愿明显下降


  农户贷款意愿明显下降。近日对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乡镇调查显示,17个乡镇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从“十一五”初期的2.24亿元增加到7.96亿元,增加5.72亿元,增长2.56倍。但是,贷款农户却从6.27万户下降到4.93万户,减少1.34万户,下降2.72%。在继续对部分区县5个乡镇14个自然村的农户调查显示,2011年金融机构有贷款的农户为59.4%,比“十一五”初期的81.3%下降了21.9个百分点,和农村信用社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调查发现,近年来。与其说比较贫困农村地区,农户除了大病医疗、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突发性大额支出需要贷款外,...

Read more

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


  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是国内外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针对农村中低收入群体从事种养殖业生产发展项目的一项金融服务,是实施中央农村金融反贫困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村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体现。小额贷款对解决农户种养殖业生产资金需求,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逐步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农村劳动力配置,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采取的是完全商业化经营下的农村小额贷款运作机制,导致农户小额贷款的普惠制金融属性和政策属性基本完全丧失,中央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农村金融改革政策目标难以实现。但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