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门”对公益事业的改变
汤 敏
(北京富平学校联席理事长、乐平基金会理事长、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变化一:公益界的国退民进
大家知道,对于公益慈善事业这个领域来说,去年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就是郭美美、卢美美,外国把出一个什么事都叫门,如水门事件等等。我们把它叫“美美门”。“美美门”之后中国的慈善事业会怎么发展?对我们未来的影响有多大?或者说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我觉得第一个影响是国退民进。公益领域长期以来就跟30年前的企业一样,有一大批国企,那时候国企在整个市场占据主导。在公益领域同样也是这样,有人做了一个计算,我没去调查过,95%以上的捐款全部捐到这些国有和准国有的公益机构,像红十字会等等。也就是说,这种国家办的NGO,在国外称为GONGO(G代表government,政府),在我们国家占了大部分,吸金能力很强。我记得2008年的时候,仅一个红十字基金会大概有300多亿人民币,我们所有民间基金会加起来还没有它一家多。
但是“美美门”以后这个情况可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大家都不愿意捐给红十字会了。但是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好事,老百姓和捐款者终于看到了国办公益组织跟一般公益组织不一样。当下一轮对公益的捐助开始进一步兴起,肯定有一个国退民进的过程。
由政府来做这样的基金会这种办法,他们自己现在也在反思,因为发觉吃力不讨好。官办NGO应该说是我们中国的公民社会和中国公益慈善一直不能得到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这个因素由于“美美门”的出现可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变化二:微博和网络等新工具的应用
第二个变化是新的工具、新的方式的变化。刚才那位同学问中国的政治改革有没有希望,我们不是学政治的不太懂,但是我从去年的情况看,我觉得还是有一定希望的。大家想想看去年几个大事,从郭美美、卢美美的问题,到动车的影响,到后来的儿童营养、小孩午餐的问题、幼儿园的问题、校车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变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哪儿来的?完全是因为微博推出来的。大家不要小看微博,如果在两年前,如果某一个火车撞车了,死了几十个人,很可能就是中央电视台报道一下,最后出了几个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在危险的时候怎么去救人,可能连报道都不报道,最后这个事就过去了。但是温州动车由于有了微博的推动,由于有了千千万万老百姓在时时进行报道,这个事情变成了大事。这个事情不但给铁道部上了很重要的一课,给全国很多政府部门也引起很大的警惕,同时把整个动车、高铁的速度降下来了,把整个投资至少减少了好几千亿。
同样,如果说这只是一个负面的推动,那我们看一看小学生午餐的事。午餐的事我三年前就推过,当时我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我们四年前就开始在广西、河北几个村小里实验,为这件事温总理还专门批了72个字,说这种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儿童午餐应该给予推动。国家确实拿出了十来亿,在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开始做午餐试点。然后我们下去查,发现非常灰心,为什么呢?有些地方这些钱确实到了小孩嘴里,有些地方小孩还是在每天带黄豆(当午餐)。因为当时担心这个钱要发到学校以后,可能就被校长给吞了。所以财政部用心良苦,我们先发给家长,由每个家长签字。但是没想到这个钱发给家长,很多贫困地区的家长就不给(孩子吃)了,所以最后就没有贯彻下去。我们也觉得无能为力,连总理批了都不行。但是没想到今年就是邓飞一个微博,发布了一个贵州的午餐问题,跟我们四年前的问题是一样的,就因为微博推动,几千万资金就捐下来了。而且他们通过微博的方式来设计了一套监督这个钱怎么用,而且这个钱到了以后,专门有微博的志愿者天天去看小孩吃什么东西,还拍回照片。这一下就变成全国性的事件,政府坐不住了,最后拨出160亿在全国推广儿童午餐。
就是一个小小的微博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微博还在发展。中国老百姓终于有了一种工具,能够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中国人不是没有看法,是我们没有表达的机会。微博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
反过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也不能说政府都不关心这个,现在微博对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高层政府也利用微博来了解下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另外,政府慢慢也从这里了解怎么样改进它的方式,至少我们希望如此。当然这也不能过于乐观,现在北京市开始有微博实名制了。微博实际上是一个网络,网络的力量很可能使中国走出一条路来,也可能更乱,我们不知道,但是要关注这个变化。
去年你要看看几个大事的推动,包括政府一系列的应对,哪怕是被动的应对,我们也看到一些希望,很多东西也在改变。网络的问题不仅是微博表达我们的意见,包括很多方式的运用。比如去年我就在推动大学生创业启蒙教育,我们在十个大学里做创业启蒙教育,找徐小平他们来讲。本来过去培训很难,我们现在完全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他们每个星期都参加这个课,很低的成本。我们现在想把它推广到一百个大学,这就是用很高端的课,很便宜、很低的成本能够把它发散出去。刚才谈到千千树,现在农村正在推动早教,哪怕我们自己一个一个跑肯定也不会特别理想,但是我们千千树理念如果用视频培训,可能影响几百个、上千个学校,我们通过很便宜的方式推广下去。这些都是我们走进这个时代的新技术、新方式的推动。
变化三:许多领域的变化都是新机会
我还想讲一下新的机遇。由于去年发生的“美美门”的变化,政府现在也很着急。三十年前,当时邓小平设计的小康社会分几步走,当时想如果到达小康了,人均一千美元了,老百姓肯定非常高兴,非常拥护共产党。现在我们人均四千美元了,发现问题更多。人越是吃饱了、穿暖了,他别的要求就更多了。现在政府也在琢磨这些问题,怎么样在社会创新、社会发展方面做点事情,所以去年提出社会管理创新。
这些领域现在有很多新的变化,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的机会。比如说小额贷款这个模式, 茅于轼老师从孟加拉引进来二十多年了,这个理论谁都知道,实验也做了几百个。为什么推广不下去?我们金融部门的一些人,从集团利益出发,从他的理念出发,不愿意让民间金融发展起来。应该说现在这种推广机会越来越接近,新的银监会领导推动,并且我一直在推动这个事情,一直在写这类文章。有没有可能在我们的小额贷款公司里挑几个做得好的,真正为农民服务的,我们把它升格为乡镇银行、村镇银行,不要一个金融机构当大股东的规定。是不是明年能来推我不知道,但是这个机会是有的。
另外,最近我们找到一笔一亿人民币左右的海外资金,准备给小额贷款做批发资金,专门给哪些做公益性的小额贷款做批发,像这些我觉得还是我们的机会。包括我们的早教,从去年开始引起了老百姓极大的关注,现在政府也开始极大关注,准备往里投大量的钱。投的方式一直在辩论中,前几天我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年会上,他们做了一个“走教”的方式。办幼儿园,但一个村子小孩不多,那怎么办呢?现在不是学生走,是老师走。招了四十几个年轻人,他们每天到村子里去,一个人管好几个村子,通过走教的方式,这样的话一年的成本才850元钱,跟城市正规幼儿园四五千的成本相比低多了,但是小孩照样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像这些创新现在也在不断推动,包括咱们现在做的家政,这是一个很好的典型,现在已经叫政府的服务外包。这种方式我们能很好地总结,把它推广出去,这些实际上也都是我们的希望。
我们做公益的、做慈善的,我们生活在希望之中,看到社会很多的问题,很多东西解决不了,但是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做一点事情。我们应该要有一种乐观精神,从“美美门”的事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社会正在变化的一点希望,希望大家一起把这个希望扩大,希望大家一起来做,搞不好就像二十年前,在南巡的前夜,那时候谁也不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能这么大规模的发展。
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民间的公益慈善事业,很可能处于一个爆发性发展的前夜,我们这些人都是要做好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