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高额附加价值是世界对杰出人物的奖励
我想,天底下怨气最大的老板群体,非中国的许多代工厂的老板莫属。他们干着全产业链里最脏最累的活,却拿着全天下最为卑微的利润,时刻在生产线上徘徊,稍一不慎重,便会亏损甚至破产。他们有足够的理由不服气:这些产品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生产的,却只能挣那么一点点可怜的钱,而人家只不过是打上一个印记,却拿走了大头,过得潇洒而富裕。许多有雄心壮志的小工厂也不服气,在做代工的时候,精心研究技术,暗自生产自己的品牌产品,其质量一点不比大品牌的差,也花了无数的金钱做广告,可是所有的一切已经与大品牌极其相似,但是就是乏人问津,难以成功。比如在运动鞋领域,花1000多元买耐克阿迪的人大把大把地存在,而价格只有两三百的国产品牌却乏人问津,即便是国产的一些大品牌,一旦不打折,又立即陷入滞销的困境。反倒是低质低价的国产运动鞋工厂活得更好一些。
为了不使这些愿意为我们中国品牌和工业崛起而努力的人少走冤枉路,我必须把这个冷冰冰的事实告诉你们:之所以你们活得这么辛苦还挣不到钱,那是因为你们的努力根本就不配拥有高额利润。不错,你们是非常辛苦,非常累,但是,你们所有的努力都是重复性工作,任何人都可以简单地学会,而只有那些对世界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才有资格拥有品牌的高额利润。
先举一个教育界的例子。在教育上,很多家长容易把孩子超级差归结于不努力,而在教育培训市场,也把努力当做成功的法宝,编造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以刺激孩子们去努力。在同等条件下,努力的人比不努力的人的成就更大,一个人努力时比不努力时成就大,这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是,作为一个饱受应试教育摧残,但是几乎在学习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的人,我清楚地发现,许多努力的人,其结果同样是学习得不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越努力越学习不好。我们的培训机构很狡猾,很清楚这些来参加培训的学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一般只有不肯努力的学生学习最差,和肯努力而同样学习成绩不好的人(这种人一般成绩中等,只是觉得付出与结果严重不成正比,而且一定是非常有上进心的人,才肯努力,而努力达不到效果,只好求助于培训机构)可以把原因归结到努力得还不够,所以他们的培训,无非是编造一些励志故事,励志故事的内容多半夸张,而教学的内容,无非谈谈基础知识,再夹杂些考试的技巧,以各种幽默的方式说出来。但是,我有幸曾经在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中发挥到接近极致,也有幸在中国智力最集中最高深的地方(拥有清华、北大、中科院、北邮、北航、北理等名校的海淀区,尤其是五道口地区,此话应该不算夸张)生活,接触过非常聪明非常厉害的人物,才发现,中国许多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其实,玩得跟学得都非常好。他们大部分在中学时期全面超越他们的老师,基本靠自学来完成学业,老师只是用来答疑解惑,跟新华字典的作用差不多。许多英语培训老师吹嘘自己曾经多么努力才拿下托福、GRE,但是我的这些朋友,很多都是裸考托福(即只是了解下托福题型就去考试),有空的时候背背GRE单词。他们同样爱玩,而且有时候还玩得很疯。那么这种人是怎么成功的呢?是仅仅因为智商高吗?不是,这些人中智商一般的也很多。但是,他们无论学习还是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极其专心,把事情做到极致。他们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精力,基本上达到了个人所能够达到的极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直到把能够找到的资料全部读完,并且加以融会贯通。到了这个地步,他们已经很清楚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已经非常困难,如果需要突破,那么必须通过其他领域触类旁通。所以,他们可以放心地去玩,他们玩的过程,也是向整个社会吸收营养的过程,因为,他们在玩的时候,同样会力求把事情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极限。如果哪天机缘巧合,把所想所思的事情连起来,那么就会取得事业上的突破。
如果哪个家长要求孩子按照这些天才们的方法去学习,从形式上满足一边玩一边学的要求(一般来说是从时间上来控制),希望他的孩子也能够随随便便在高考、托福这样的考试中获得高分,那么又错了。这些人虽然裸考托福,GRE也只是背背单词,难道他们只是随便学学吗?不是的,他们其实也非常刻苦,他们只是不重视具体的考试形式,们对基础学习极其重视,他们会坚持听美国之音或BBC英语新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自己英语能力的锻炼,遇到生单词或短语会及时积累,他们不重视的只是考试的形式,个人的能力绝对是厚积薄发。他们会追求极致,追求自我的挑战。我有一个朋友,她曾经获得过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有一次,她向我展示,她能够非常熟悉地背出她自学的英语教材的每篇文章,背得行云流水,一字不差。当时我除了震惊,同时表示鄙视:为了英语能力的提高,这么死记硬背,值得吗?她回答:“我从来没有刻意背过,只是多读了几遍就记住了。”她从来不刻意地拿出一大本某某考试字典去背诵单词,但是一遇到生词立马就查,也没有刻意地参加什么英语培训,也不拿出专门的时间学习,只是在做事情的间缝中(比如等人或等公交的时候)拿些英语书和杂志出来读。我有许多朋友也是这样,他们做很多事情,很多时候都不是考虑有什么结果,只是觉得这样做很好玩,很有挑战性,然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去研究。虽然也许大部分事情其实并没有结果,但是他们一定都会做到极限才罢休。对他们来说,学就是玩,玩就是学,做这种事情的时候,纯粹出于个人的一种喜爱,去做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
而那些努力学习而成绩不佳的同学,往往进取心强,自我克制力强,目标也非常明确,可惜成绩就是没有办法突破。现在的高考教学中,老师强调题海战术,一轮二轮三轮四轮地复习,不轮到高考那天不休。这些同学每天被潮水般的题目淹没,如果有一天落后那么一点点,那么形成恶性循环,还来不及将昨天的题目完全消化,今天的题目又铺天盖地而来,那么将步步落后,每天拖着疲劳的身体疲于应战。而那些聪明的学生,经过最初的极端努力把知识学透之后,一骑绝尘,甚至跑到了老师的前列,所以看起来他们学得又轻松成绩又好。
有一个美国的小女孩,她从小就喜欢弹钢琴,而且弹得非常好,她从小认为自己非常有天分,而且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她一直以为自己能够成为钢琴家。但是,当她十八岁的时候,接触了非常多的和她一样有天赋的孩子,这时候,她才发现,自己虽然有天赋,但是与这些孩子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越他们。经历短暂的痛苦之后,在大学里毅然换了学业的方向,改成了政治经济学,毕业后成功地在一家跨国企业工作。因为成功的道理都大致相同,她以她在弹钢琴上的学习方法,用在了政治经济学上,结果同样进步迅速。北京有很多家长,从小就开始给孩子请家教,希望能够使小孩从小得到更多的训练而脱颖而出。须知道,只有追求极致的学习方法,才是真正的学习方法。如果不断地给孩子请家教,那么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虽然知识越学越多,但是面对陌生环境就无所适从,也难以刺激自己发挥潜质。这叫做学习上未曾“断奶”。所以,美国的许多企业招聘时根本不看专业背景,而是看这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否有追求极致的能力。
我们这些代工厂的老板,就像这些努力学习而成绩不佳的同学,每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是到头来辛辛苦苦,却挣不到人家一个零头。因为,你们和这些同学一样,这些努力的同学是为了成绩来证明自己,而你们是为了利润,你们根本不爱这个行业,你们不会为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倾尽你所有的力量。你们每天压力巨大(好比这些同学遭受题海战术),稍一不慎就会陷入亏损边缘(这些同学稍微少学习两个小时就会落后),但是,你们不曾真正考虑过如何为这个行业带来改变。
而那些大品牌,比如索尼,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突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所以,世界奖励它,让它有高额利润,人们纷纷追逐它,对它每一款新产品都充满期待。这好比那些聪明的学生,已经通过自学甚至都超过了他的老师,那么他的意见,连老师也要认真听取。
我们看看世界上所有的生产领域的大品牌,基本上都经历过一个技术创新颠覆以往技术的过程(或者突破性进步)。爱迪生创造了通用电气,流水线生产成就了福特,walkman成就了索尼,汽车技术的极端追求成就了布加迪威航,我们发现,几乎是所有生产性品牌都在崛起的过程中都曾经做过突出的贡献,所以人们愿意为他们的产品买单。如果这个行业还在动荡,还在高速发展,那么即便是大品牌,也会没落,比如索尼,雅虎,如果整个行业日渐趋于成熟,那么他们的名字就会沉淀下来,形成品牌,他们所有的故事,叫做品牌故事,他们所有的行为,叫做品牌文化。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哪家公司能够引导过世界潮流?我们总把自己和日本、韩国做类比,难道没有发现,这些国家的发展崛起,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对质量的高要求,第二个是对新技术的突破,比如任天堂的游戏机和索尼的walkman使得日本电子工业异军突起,而韩国人发明了mp3,不但彻底颠覆了索尼的walkman
市场,而且第一次使得韩国工业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两个条件,我们的工厂有吗?在学习上,难道一个抄作业抄得很辛苦很认真的同学,就可以得满分吗?如果有两个同学, 一个同学把所有的题都做出来了,但是他不愿意写作业,于是和另外一个同学达成协议,以后者为前者必须认认真真地写作业为代价,同意后者抄袭前者。那么你们认为,到底哪个同学可以在考试中得高分呢?
如果在生产领域,技术上的领先和对卓越的追求使得这些大品牌成功,我们的老总们还心悦诚服,毕竟技不如人,那么在一般的消费者领域,我们的许多企业并不服气,为什么一个包,都是通过我们代工的,这个有什么技术含量,我做出来只需要300元,打上别人的商标,却需要3万,凭什么?
不错,好像是毫无理由,至今无人说清,说得最接近的人,是郎咸平先生,他把这个归结于人民对欧洲工匠精益求精的品质的赞许,所以愿意高价买他们的东西。前面两种创造品牌的方法,一个是通过技术上的突破而创造或者颠覆市场,一个是等待已有大品牌的失误而趁机抢占市场(比如福特公司拒绝汽车多元化而将市场拱手让出),现有智慧已尽于此。像索尼,IBM,诺基亚这样的曾经的庞然大物,会因为技术上的一步走错而走下神坛,陷入亏损的境地,而像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品牌,延续上百年,他们似乎没有技术上的障碍,只要人类还需要碳酸饮料、体育运动,他们就可以永远地存在下去,永远占据着产业链最有利润的一端。而我们这些代工厂做了大部分的工作,却永无出头之日。不错,那是因为品牌的另一重深刻的意义从来没有人揭破,品牌的本质被重重迷雾所包裹,无人能够揭开。唯有揭开这重迷雾,品牌的本质才会呈现,一条小产品通向大品牌的必经之路与必成之路,在我们面前完美展现。
品牌杂谈之三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