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6日我写出了《道学参悟》的第一篇,取名为《悟道一》,
《道德经》可以称之为李耳学说的代表作,我觉得其中深蕴的哲学思想与理念唯有与现实结合才更显出其对现实处置的指导意义。中国文言文,言简意赅,短短数字或数言,却内蕴着千言万语,不仅有对于目前的诠释,更有对于未来深远的告示。
《道德经》实际上是一部科学经,它把已经发现的科学,称作可道,也就是已经被人用一般语言、数学语言、图像语言和时空语言说明或宣示的科学,虽然这些“可道”已经极为浩瀚,十分深邃,但是这些已经被人们发现的科学,只不过是科学的一丁点,科学的浩瀚无边无际,科学的深邃无底无尽。已经被人们发现的科学在整个科学领域中诚属微乎其微。如道可道的牛顿力学,也只是已经发现的物理学中的一丁点,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只是道可道中的屑粒。不是说几乎宇宙所有的奥秘都隐藏在相对论那几行简单的公式中,而现在正有许多物理学家正在努力去进一步认识这一道可道,但是非常道多着哩,比起可道之道来,可道简直就是个小巫,可道瞻非常道,如同小巫窥大巫。
人们可以在已经发现的可道中,不断进一步去发现其间的奥秘,人们事实上也的确在每一个可道中不断获得新的重大发现。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地对已经获得的可道再一窥而产生的,再一窥,再一窥,不断地再一窥,无尽地再一窥。牛顿力学是一个名,但是在这个领域,这一个名绝不是已经到顶的名,另一窥可以有另一名,一窥一名,一窥一名,将会出现无尽的名。爱因斯坦又一窥,爱因斯坦又一名。现在还有许多科学家正在再一窥,又会有新的名。
目前世界上已经建立了许多学科,这些已经阐述和宣示的学科,同样是道可道,同样也只是这些学科的一丁点,这些学科无比浩瀚。恩克斯曾经说过一句话,那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世界上所有的学科从其某一点上截得的截面,都可以从那个截面开始,独立地发展,形成一个新的领域。恩格斯就从这一角度对“道可道,非常道”做出了一窥。
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好学,做出自己的一窥,别以为自己的一窥不值什么,现在就有一种对所有的一窥做出编排取舍的一窥,也就是运用统计学,将众多对某一自然现象观测的资料通过一定的科学编排和取舍,从中发现新的结论,获得新的研究结果。
好学就是对一窥极感兴趣,能道则道,能名则名,即使未能道未能名,为可道可名作出铺垫性的一窥,同样是很有价值的。底下且观鄙人的一窥: 道德经的第一章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是构成世界本体的内涵,道是宇宙形成的原策,道是万物运转的规律,道是人类全部行为准则的主旨。由是可以道的道,就不可能是普遍的道,仅仅是普通的一窥的道。对象可以命名的,就不可能是普遍的名,仅仅是普通的一窥的名。宇宙苍穹天下世界最最初始的存在,绝没有对应的名的存在;当宇宙苍穹天下世界最最初始的某一存在被冠名,此乃这一存在的母名,所有的存在都可能被冠名。
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玄妙;要常从“有”中去研探领会“道”的内蕴。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大相径庭,两者全是玄妙绝顶又玄妙绝顶,深奥莫测又深奥莫测。它不是一般的玄妙和深奥,而是玄到极致,深到无底,妙到精绝,奥到无尽。容宇宙天地万物玄妙深奥的宗门,从“有名”的玄妙深奥到达无形的玄妙深奥,“道”是洞悉一切玄妙深奥的门径。
随着时日的延绵,不断地咀嚼,逐渐又有了如下的感悟:道德经实乃科学经,它对于已经发现的科学,称作可道,但是他立刻告诫人们,已经发现的科学,也就是已经被人们用语言说明或宣示的科学,只能是科学的一丁点,科学无比浩瀚,被人们已经发现的科学微乎其微。如道可道的牛顿力学,也只是已经发现的科学中的一丁点,人们还可以不断进一步去发现其间的奥秘。事实上人们也的确在这个领域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牛顿力学是一窥之道被点得十分清晰,人们大可再一窥,再一窥,不断地再一窥,无尽地再一窥。牛顿力学是一个名,但是在这个领域,这一个名绝不是已经到顶的名,另一窥可以有另一名,一窥一名,一窥一名,将会出现无尽的名。爱因斯坦又一窥,爱因斯坦又一名。
对于世界上所有已经建立的学科,所有已经阐述和宣示的学科,同样是道可道,但是那也只是这些学科的一丁点,这些学科无比浩瀚,正像恩克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那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世界上所有的学科从其某一点上截得的截面,都可以从那个截面开始,独立地发展,形成一个新的领域。也就是恩克斯从某一角度对“道可道,非常道”的一窥。
心理学现在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识,其实心理学是早已存在的道,古代东方
就有心理学思想,就对心理道可道;古希腊罗马就有心理学,对心理道可道;在封建社会,在文艺复兴时期,大有人在心理上道可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就是大家都来道可道心理;在我国道可道心理更是在改革开放的科学百花齐放的历史时期,各道可道,蓬勃发展。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尽地翻滚着悟。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原文如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话并不漂亮,漂亮的话却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不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却不见得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绝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往往不是怀有真知灼见的人。圣人从不存占有之心,而经常尽力照顾他人,在照顾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更为充足,在尽力传授施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更丰盈。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滋润,而不加伤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去争。
人间真正的哲理无非几句话,但是这几句话可以经过各人不同的表达、阐述、包装而千变万化,形成一个甚至几个大大的统一体。其实如果把那些统一体好好地分析和剥离,最终显现的几乎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几句话。
卖弄是包装的花样,变着手法去对某一对象这儿穿一件,那儿戴一顶,此处套一截,彼处插一朵,最后再层层包裹,看到的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拆开来看,越拆越糊涂,葫芦里到底是什么玩意儿,有时竟然能够拆也拆不完,拆得没一个底,直像挖洞,深不见底,越挖越不着边际,弄得精疲力尽了,常常是不了了之,看到什么了,什么也没看到,摸着什么了,什么也没摸着。碰到卖弄的人,唯一的对付方法,就是不予理睬,不搭界。
利他者就是圣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宽广的胸怀对于有无与多寡,已经进入了一种高层次和高境界,把人所有,特别是己所施予他人的并被他人从而掌握的有,都深感为自己的有,这是一种超有。把人所多,特别是己所施予他人的并被他人从而掌有的多,都深感为自己的多,这是一种超多。
成熟心态中的利他操持者,频频地出现助人为乐、乐于助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和全身心地投入为集体谋福祉的努力和行动,形成了一幕幕的利他视频。同时他们丝毫不盼回报地极其自然地使自己倍感快乐。这种快乐就是超有和超多给予的。几乎世间没有任何一种价值观会否定利他,利他的作为在世间是被几乎所有社会群体所弘扬的作为,这种弘扬会给利他操持者带来另一波的快慰,这种后续的快慰还会接二连三,层出不穷,绵绵续续,让人受用不尽。
圣人,利他者,为善者,绝不会与人去争,因为无需争,圣人有超有,圣人有超多,还需再去争吗。圣人的超有和超多,对于小人而言,是望而只能兴叹的,小人天天在争,时时在抢,毫厘所获,皮毛之得,在超有和超多之前,更显得猥琐。
这几天我反复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和第八十一章间来回吟味,在道德经的首尾间逥悟。现在全抖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