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沂山是仙山,沂山风光不一般。
登山倍觉上山难,爬到山上梦阑珊。
大梦一觉谁先知,恍惚又闻欲下山。
一路好景看不足,下山益觉胜神仙。
---打油记趣
意外惊喜上沂山
一首《沂蒙山小调》,唱响大江南北,唱响全中国。只要那充满自豪、曲调优美的旋律响起,人们都会禁不住开口吟唱。这首诞生在革命圣地的民间小调,以赞美沂蒙秀美风光、歌唱美好新生活、歌唱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歌颂共产党为主要内容,融家乡美、念党恩、领袖情于一体,唱出了沂蒙山好风光,唱出了沂蒙山人民的壮志豪情,也折射出了沂蒙山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历史厚重。知道沂蒙山,初识沂蒙山,感觉沂蒙山好,最初也是从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去沂山看看、去感受一下沂蒙山好,一直是萦绕在我心中许久的一个情结。虽然是沂蒙山人的女婿,此前也曾有过去沂蒙山的机会,但是由于种种缘由,始终没有成行。这次去沂山穿越驴行,其实是一次意外收获,也是一次阴差阳错之行。原本这周公司事务脱不开身,定好不再出去的,临到周五,看看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不需再加班了,才又动了出去驴行的念头。问问朋友,去日照九仙山的名额已满,心里不觉有几分沮丧。正在我郁闷之时,峰回路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好周日有个往沂山的队伍里有个驴友临时有事,还有一个名额由我替换,终于有了一个圆梦的机会,遂爽快应约,决定去沂山一行。
早晨六点钟,我们自东营出发,车行300里,路上奔驰三个多小时,一路轻松到达沂山东镇。下车整装,穿村过巷,踏着田间阡陌小道,一队人马往沂山深处攀越而上。说句实在话,这次沂山穿越,强度并不是很大,基本是登山、半山腰徒步、下山交替进行,且有徐徐山风相伴,凉爽宜人,沿途比起穿越崂山、清风寨、箭扣长城,相对要轻轻的多。但对于我来说,这次确是一次备受折磨的登山之旅。由于昨晚没有休息好,刚穿越一个小山包,就感到精神恍惚,头晕目眩,浑身乏力,我知道这是昨晚没睡好的缘故。但是驴行不能当逃兵,这好像是不成文的规定。既然来了就不能给驴队拖后腿。于是,我重新打起精神,调整了自己的登山策略,一是快行多停不掉队,二是力争上游争取走在队伍前面或中间,这样可以在途中赢得更多的休息调整体力的的时间,可以保持体力,坚持前行。经过实践,此法果然奏效,渐渐也就不觉得太累了。
沂山顶上做睡仙
闲话少叙,不说登山的辛苦,也不说一路疲惫无心观景,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艰难攀越,在同行驴友的鼓励下,终于蹒跚着登到山顶中午休息就餐的地方。我把背包往地上一扔,选了一个碧草绿荫铺地、树干斜倾、便于依靠的松树,就一屁股蹲在树下再也不愿意动弹。这时只感到两眼朦胧且还伴随着隐隐腰酸背痛,我想这是驴行最难得的一段休整时间了,一定要好好善加利用,不然下午的穿行会更难熬。于是我抓紧时间吃饭,吃完饭也顾不上欣赏山顶的风景,更无心揣摩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那种体验,躺在松软如棉的草地上就呼呼大睡起来。起初还觉得山风拂面,阵阵凉意随风而至,只一会功夫,就酣然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不知道何时,隐约听到驴友叫我,说“起来,起来,开始出发了。”我揉揉睡眼惺忪的双目,这才发现大家都已整装完毕,都在看着我大梦初醒的样子。有几个驴友还打趣地对我说,你这觉睡得真叫香甜,简直鼾声如雷啊。呵呵,我才不管大家取笑,我只知道养好了精神,下午的穿越也就会变得轻松多了。
一路美景风光好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的感受是上山犹如苦僧登攀,下山才更像做快活神仙。如果说上山苦不堪言的话,那下山就只能用妙不可言来形容了。驴行上山的时候,多选在阳坡,日头暴晒不说,一路拔高,脚步蹒跚腿如灌铅,每走一步,几乎都要付出全身的气力;下山的时候,多半在阴坡,树林阴翳,芳草萋萋,兼有山鸟鸣唱,水流潺潺,山风吹来,面爽背凉,自是惬意非常,胜却快意神仙。
由于吃饱睡足,精神头上来了,下山也就更觉轻松自如。开始不知道休息的所在是什么地方,下山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们登上的这个小山包就是沂山著名的景点之一古松群。俯山而望,各种奇形怪状的古松,枯枝虬然,屈曲盘旋,新生的杂藤和干死的藤枝在皲裂的松树躯干上交相缠绕,附近还有大石突兀,散落其间,远看星星点点,近看奇形怪状,奇松怪石或立或卧在翠绿的草坪上,相互映衬,别有可观,亦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些不知几十、甚至数百年的古松之间,有的三株排在一起名为三一松,四棵形状相仿簇在一起的称为四松出操,粗壮高大、年岁日久、独立挺拔的则被称作将军松或者大夫松。一松一情趣,一松一景致,松林蔽日,与山坡上的青翠杂草和新生的松叶斑驳相间,只叫人看得流连忘返。山间林风偶作,似山泉呜咽,又如松涛鸣琴在其间,在这样的山间松林中穿越,整个人都觉得融入了这山、这松、这美景中间了,登山的劳累和早前萎靡不振的情绪也随之烟消云散,益觉浑身上下精神抖擞,神清气爽起来。
在下山的途中,我一直思考着沂山松树群上的那些松树,为什么一株株都显得那么干枯皲裂、充满历史沧桑。晚上回来查阅松树群资料才知道原来这里还有着一个奇妙的“二树争龄”的传说故事。据说这松树群上原来有两棵大松树,一棵长在山顶,另一棵长在山腰,谁也不到他们到底谁的年龄大,后来人们把山上的那棵命名为“万岁松”,下面的这棵命名为“九千岁松”,下面的这棵当然不服气,为什么平白无故就比山上的那棵小了一千年,他越想越气,结果就给气死了。其他的松树后来也争相比年龄,结果松树大片死去,后来这里也就成了沂山古松树群这一独特的景观了。
穿过古松群,折转向左而行,眼前突兀而出的是一座小山岗,山岗下面一条小溪静静流淌,问问同行的驴友,原来这就是自圣水泉而出、流向沂山另一奇观百丈崖的玉带溪。在沂山一带,这圣水泉极有来历,也备受人崇尚。据传圣水泉出沂山玉皇顶之东的法云寺北,她深通渤溟,随海潮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亢旱不涸,大涝不涨,为汶水之源,滋润天下万物,并且还有知旱涝晴雨和疗疾医病之神妙,故名为“圣水泉”也。沿溪前行,青山叠翠,奇石仰卧,太阳穿林而下,照在一组硕大的石块之上,隐约有仙人躺卧其上,仿佛刚从玉带溪洗澡出来在上面晒太阳,悠闲自适,好不惬意。于是人们就给这组神奇的石头起名曰“日浴石”,更给这里的美景增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
继续往前走,接下来又是一段拾阶而上的爬坡山路,左侧山体只见许多怪石散布山坡,自下向上做整体观,这些怪石虽形状各异,但好像都在朝着山顶做努力攀登状,有的伸头探脑,有的屈曲向前,个个都表现出争先恐后的样子,不禁令人暗暗称奇。后来经过查阅沂山典故,才知道这些奇石果然有传奇故事。据说当年名闻天下的大仙赤松子来沂山游玩,恰遇在百丈崖修炼的吕洞宾,两位仙人相遇,自然少不了把酒言欢,说些仙人仙语,二人各施仙法,你从千里之外凭空运来美酒佳酿,他从深幽山林搞来山珍奇味,二仙喝的高兴,论道痛快,只见吕洞宾口中念动咒语,招来山中狼虫虎豹列班伺候;赤松子自然也不甘寂寞,随急令东海龙王派来虾兵蟹将助阵,这些虾兵蟹将自圣水泉钻出,一路沿着山坡爬向松群岭,不料天色骤然大亮,赤松子法术失灵,虾兵蟹将们没了法力,一个个被定格在山坡上,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各具情态、做爬坡状的石头了。
百丈崖观瀑
沿着沂山北坡的玉带溪蛇行徐进,新砌的石阶栏杆在视线中逶迤蜿蜒,侧身倾听玉带溪水,泉音清响,好风鸣吟,心情自觉格外舒畅。溪水两岸山峦耸立,薄云飘渺其间,望其崖石峭然,顿觉怵然可惧。转过几道弯路,东望溪谷幽深,碧霞满天,视觉忽然变得一下子开阔起来。透过疏摇的松枝,忽有石壁突兀而立,赭红色的崖壁在日光的映射下,好似红云秀天,映入眼帘。仰望天际云开峰顶遥空碧,俯听泉泻岩头巨壑鸣,远观应为好山恋秀色,放眼乾坤犹如江河出银龙---这美妙的壮观奇景也就是多为众人称道的百丈崖瀑布了。缘山路穿行其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百丈崖瀑布的壮美,时值六月,虽不是雨季,瀑流也不很宽广,但是自上而下,流瀑三叠,水流数十米,抛球卷雪,迸珠溅玉一般激荡奔流而下,自然也是蔚然可观。由于地处北坡,植被茂密,置身其间,仍然会给人以“山深六月少炎暑,瀑飞山间余流寒”的清爽感觉。
驻足百丈崖瀑布,观崖看瀑,身心舒畅;倾听泉水流响,雷鸣落盆,大快心意。我站在一块光洁的岩石上边,静静地看那飞瀑直下,整个瀑布如丹崖银龙,遥挂眼前,顿觉自己不是神仙也胜神仙。只可惜,大家都驴行匆匆,为追赶队伍,我也只好怀着无限留恋,一步三回头地与这“江北第一瀑布”的百丈崖瀑布渐行渐远了。当时心里就想,如果盛夏雨季来临此地,抑或冬日前来欣赏,那或许又会是另一番别有的景致了吧。
过了百丈崖继续向前行走,渐渐也就结束了我们今天的穿越行程,不一会儿,就看到山下村民种植的山楂、桃树还有片片随山开凿的梯田,地里种满了花生,一垄垄地铺着塑料薄膜,整齐而充满生机,我们一路说笑,一路拍照,就这样轻松地结束了我们的愉快穿行。
回味登山之苦,体验下山之乐,自是感慨万千,这真是应了那句古话:要得甜上甜,须吃苦中苦。乐趣总在辛苦后,只有经过辛苦体验到的乐趣,才是终生难忘的。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