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基础:修行遵守五条戒律(图)


学佛修行基础:修行遵守五条戒律(图)


修行需要约束自己,只有平心静气、洁身自好,才能提高智慧。

------ 诸葛长青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

佛教中的五戒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遵守。

诸葛长青认为,凡尘修行,最需要的是保持自身的清洁、智慧的清洁。

遵守五戒,是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不杀生戒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

杀生、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
  佛教以慈悲为主,慈悲就是有恻隐之心,不忍杀害众生,我们学佛应该与佛陀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要知刀兵大劫,皆是人类累劫以来杀生无数所造成的共业所致。

慈受禅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所以社会秩序的维持,人类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够共同遵守“不杀生”,因此,“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条的戒律,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不偷盗戒
  如《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偷盗有十罪:“一者物主常嗔,二者重疑,三者非行时不筹量,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于官,七者财物没入,八者种贫穷业因缘,九者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由此可知,偷盗的果报如此惨酷,岂能不怵然警醒!佛法与世法,为什么把偷盗一事看得这样重要?因为人的本性,由无始无明,有贪的的习惯,对于金银珠宝财物,都是极为重爱的。

佛经说:“不与而取谓之盗。”擅自把人家的财物占为己有,就是盗了。说到钱财,有谁不喜爱?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凡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财物,纵然仅是一丝一毫,绝对不随便去拿取,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凭着我们血汗有劳而获所换取的代价,才是正当的。要是不劳而获,和偷盗的行为并没有差别。

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

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要是属盗窃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法律,犯了偷盗,而受法律制裁。但是现在的社会里,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昧了良心,打家劫舍,贪污受贿,瞒骗税项等等勾当,都属于盗,由此而导致社会混乱,人人向钱看,污染了人心,制造了混乱,当知偷盗是非常严重的。

  佛教的不偷盗戒,就是让我们要去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不会犯偷盗的行为了。如果人人养成不偷的美德,社会治安自然很好,大家出门就很安全,生命和财产也都有保障。

三、不邪淫戒
  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

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站在世俗角度来说为了家庭的幸福,夫妇之间应当互相敬爱,互相尊重工业。从社会上说,男女的结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的公德,如果没有通过法律与公德,那么,可能这个家庭就会生事端,也会给社会制造麻烦。

  现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

《八师经》云:“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形消魂魄惊,伤命而蚤天,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因畏是故,弃家乐山薮。”所以,佛教的戒律上,允许在家佛教徒夫妻之间正常的关系生活。只要人人守持不邪淫戒,那么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

四、不妄语戒

诸葛长青:恶意的谎言是妄语,善意的谎言是智慧。为行善,避免别人口舌而说慌,不叫谎言妄语,这是善巧方便,没有罪过。譬如去放生路上,怕别人说你迷信,撒谎说出去游玩等等是可以的。

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
  也就是守口业。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

如果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相信他?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中国古人说:“言而有信,童叟无欺。”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教的妄语戒除了有其特定的意义外,更重视以诚实为人的道理。

《十地经》云:“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也。妄语者,法不入心,故难解脱。”佛在世时候,罗睺罗幼时,常伺候佛,欢喜妄语,人家来问他,世尊在吗?他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被诳的人多了,有人去告诉佛。后经佛训诫,终生不敢妄语。再如《楞严经》云:“譬如平民,妄号帝王,自取诛戮。”到头来只是伤身败德。害了自己,苦了他人,毫无利益。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不饮酒戒

诸葛长青:“在家学佛”的之人要控制酒,但是为了商业应酬不得不去喝酒,也是可以的。不乱饮酒就可以的。“出家人”则是应当戒酒的。
  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

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

《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饮酒虽然不是犯罪,但是容易使人去犯罪,在佛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净,有一天从外面回家,因为他很渴,见有一碗酒放在桌上他以为是水,一口喝下了肚,才知是酒,但他仍然是把一碗酒喝光了,由于酒精的刺激,使他失去理智的控制,看有一只鸡从隔壁走过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鸡偷来杀了,作了下酒菜,由此而犯了盗、杀二戒。邻居太太不见了鸡,便来问他,他见邻居太太长得极美,起了欲念的淫心,在冲动之下把她强暴了,事后别人问他,他都说没作,这样又犯了淫、妄二戒,他喝了一碗酒,竟然连犯了五戒,由此可见酒的罪恶,可谓大矣!所以佛陀才制不饮酒戒。

破戒的过失
  因为清净持戒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破戒之后所得的过失也会招感无穷的恶报。如同一个解犯了国家的法律,其人要受到法律制裁一样,而受戒之人,破戒后同样会受到因果规律和护法神的制裁。在佛弟子中,不论在家,出家,破戒的过失有差别,但破根本戒的过失都是相同的,因为在因果前面人人平等。

  戒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佛弟子修行必须具足持守的,否则就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法华经》云:“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就应该好好受持,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经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我们学佛是为求解脱而来,就必须如法持式,从而断除现有的烦恼,亦能销熔未来的结使,完善人格,得大自在。现在文明的贡献虽然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膨胀物欲,从另一方面说受文明引导,人们用智力控制自然,为讲求功利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似乎成为人生活的最高目标,人设计机器,机器又来设计人。个人被强烈的自我中心,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不满足所吞并,一切以我为中心,乃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当时的享受,不顾一切违犯戒行,损失人格,故《福盖正行经》云:“破戒之人,无所堪任,如彼破车,无能运载。”不但毁了佛弟子自身的名誉,也破了许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乃是损坏了三宝的尊严。

  五戒之中杀盗淫妄为根本,饮酒戒属于遮戒,酒的本身是没有罪恶,很多人认为酒是米做的,酒不是荤。为什么不能饮酒呢?因为酒能乱性,破坏生定,而且许多坏事,恶事,都是由饮酒起来。从古到今,人间的悲剧,又都不出杀盗淫妄的范围,及饮酒造成的罪业。纣王,商朝末帝,喜欢饮酒,作酒肉林,与王妃饮酒作乐于其中。因酒色所迷故,暴虐无道,剖孕妇腹,斫行人胫,作炮烙之刑,刳比干之心,最后纣王奔赴鹿台引火自焚。

《中阿含经》云:“犯戒有衰:一、求财不遂,二、设得衰耗,三、众不敬爱,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破戒的人现世名声不好,未来要招感无穷的地狱果报。

持五戒的功德
  五戒是远离一切恶法,生长一切善法的基础,严持五戒,即为得一切戒的根本,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的所依处。戒是佛陀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来净化人身心的甘露,是佛弟子求得出离的根本保障。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以五戒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保住人身不失。戒在修学佛法中有着殊胜的功德,所谓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人必止恶才能行善,有了向善之心,才能进一步希求解脱。

故《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要持戒。《明了论》云:“戒能生种种利益,谓引生世出世间善法。”世出世间善法的生起,都要以持戒为基础。

  受持五戒,能远离修习善法的障难,具足增长善法的顺缘。《优婆塞五戒相经》云:“若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故经中说五戒行是世间庄严具中的殊胜庄严,是无上微妙的宝藏。《优婆塞戒经》第三卷云:“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

  持戒相好庄严,名闻十方,许多人都希望自己具有一副庄严相貌,他们想尽办法,用各种装饰品去庄严,其实这都不是最根本的办法。我们要想天生具有庄严的相貌,我们就要持戒。《萨遮尼乾子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得功德之身。”一个不能持戒的人,势必要堕落,即使丑陋下贱的人身都得不到,何况庄严相好之身呢?《地持经》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大人相报。三十二相在印度是公认的贵人相,也要以说是完美的相貌。一个通过持戒,就能招得三十二相。《大智度论》云:“人虽贫贱,若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一个持戒的人,即使没有地位财富,他的名声也能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受到天人的尊重。由此可知持五戒得到种种功德。由此可知戒能生各种殊胜功德,应尊重戒律,仰慕古来的圣贤,只要依佛教的五戒受持实行,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

  综上所述:戒律在修学佛法上是为重要,若想了生脱死,求得解脱,都要以持戒为基础。《遗教经》云:“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戒是在渡越苦海的舟航,发起万善的开端。目前的人类世界,若人人都能奉持五戒,那么社会上就可以消除战争,偷盗,谋杀,欺骗,贪污,邪淫,国破家亡等威胁人间的悲剧。

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

譬如: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沉沦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 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药,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乃至大乘佛果。
本资料参考佛教基础资料)

更多关于儒家、道家、佛家、放生、素食、施食等文章,请看诸葛长青的新浪博客专辑文章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续放生,有求必应。只要持续放生、施食、念佛号并认真回向,快则三天、慢则三年必有神奇感应。以下是佛学放生基本知识。请初次放生、施食的朋友认真看看,尤其是放生必须回向,具体请看:
1、
改运方法:反思忏悔、止恶行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dxua.html
2、如何忏悔:忏悔仪轨忏悔方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i5i.html

4诸葛长青放生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9_1.html

5、诸葛长青施食仪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0n2fl.html

6诸葛长青施食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1_1.html

7、施食提醒:添加奉送咒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h0d.html

8、施食回向地狱:怎样回向地狱众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i55.html

9、施食轻松者:可召请江河湖海生灵、外星人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ja9.html

10、如何念佛:念佛仪轨念佛方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i5h.html

11、诸葛长青佛家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6_1.html 
12
诸葛长青素食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12_1.html

13、诸葛长青道家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7_1.html     

14、诸葛长青儒家文化: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5_1.html       

诸葛长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