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在中国的“泛商业化”


  随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敲定,由中国作家莫言获此殊荣,而后一股“莫言热”席卷全国。正因为这是被中国官方承认“首位中国籍的诺贝尔获得者”的特殊性,而被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国内民众茶余饭后的议论焦点。


从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到今天真正拥有自己的诺贝尔奖,让国人切实感受到中国离诺贝尔更近了一层。由诺贝尔奖引发的一股“莫言热”,到底体现了纯学术的创新为世界带来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的感知,抑或透露出一种以名利为价值取向、金钱为衡量尺度?可能两者皆有,由前者作为出发点,衍生为后者成为关注点,这正是本文的核心观点:诺贝尔奖在中国的“泛商业化”。下文,笔者将以商业的视角来诠释这股“莫言热”。

笔者这写此文前,在中国商标注册网对“莫言”进行了一番查询,结果表明,已通过审核的,以“莫言”为关键词直接注册商标的就有3个领域、延伸注册的商标有4个。以此说明笔者的首个观点——就莫言本人而言,在国内是被“商业化”了。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商业视角来寻找莫言文学上成功的因素。正如全球顶尖营销战略家,杰克.特劳特先生提出的“定位理论”所体现的那样,莫言对个人及自己的创作有着清晰而又与众不同的定位。莫言本名管谟业,不难理解,“莫言”字面意思就是“不要说话”,这样的笔名很符合中国颇受欢迎的处人处事方式“少说话,多做事”。由此观之,这个名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做人做事都很严谨扎实”,不仅在自己所处的年代警示自己少添麻烦,还潜移默化地为自己的作品赢得不少附加分。再看他的作品风格的定位可理解为:以“梦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代融为一体”(引自“华尔街日报”),这种具备特质的差异化定位,很符合另一位营销大师赛斯.高汀所言的“紫牛”效果。当然这都只是“术”,其所取得的成就还是靠“道”——内容。

当“莫言”成为一个品牌,在媒体“娇惯”“轰炒”下愈加成熟。莫言个人也要为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做出远远多于以前的工作,公关手段在所难免。因为绕这个品牌已逐渐会形成一条产业链,贯穿产业链的核心就是莫言本人及的作品。

先从这条产业链的上游说起。显而易见,在莫言获得诺贝尔之后,首先会因为他的作品而升价倍增(出场费之类就不必说了),所处产业链上游的出版商,竞争最为激烈,为获得莫言作品的版权,他们将付出比之前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代价,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最近就连莫言的手稿都被炒到了上百万的高价。其次,产业链的中游会是形成莫言作品为中心的小范围文化产业整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只是书,像由其改编的电影、话剧等等,甚至衍生出像现在有关报道所称的“莫言故居旅游热”、“莫言文学院”,这样的景观令人想象无穷。这些并非凭空捏造,若看一下这条产业链下游最近的所发生的事后,预感会更为切实。就在瑞典文学院宣布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几分钟后,京东商城、当当网及亚马逊等知名电商借机炒卖莫言书籍,效果相当可观,传说当晚这几家网站有关莫言的书籍被抢售一空,可谓皆大欢喜。

整个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可或缺。还在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还未公布之前,就有媒体在网上公开某外国博彩公司设局“敢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吗?”,几赔几,这个笔者就没关注了。坊间传言由莫言或诺贝尔奖引起相关概念股集体上涨,被媒体视为“诺奖概念股”现象。从预热到加热,媒体正在形成一个以莫言为中心的同心圆,焦点扩散到他的亲友、家乡等等。各类爆料相续曝出,争独家,无不是为争取更多的关注。相比之下,外媒对此的政治色彩尤为鲜明。

最后,在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中,不得不提“消费者”。无疑可将他们分为两类:真正消费者和消遣者。真正的消费者又主要分为两类:目的性消费者、冲动型消费者。目的性消费者对莫言有没有获奖都不是很关注,真正被其作品所感染打动的忠实粉丝,以作品内容为目的消费。冲动型消费者,往往是冲着“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这个品牌而去消费,该品牌成功的建立在一种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之上,同时又有对其作品带有好奇心理,对主流始终抱有“捧臭脚”般莫名其妙的热衷。笔者预计后者在未来会越来越多,简单的大众心理,以后如果在国内说到“莫言”,就像提到肯德基,你说没听过,那就out啦。消遣者从何说来?这部分人主要在媒体熏陶下,而对此莫言产生争议带来的。他们不关注莫言的作品,而更关注他本人的成功的背景、历程以及成功后的动向,最终消遣的只是时间、情绪。信手拈来,前两天潘石屹不是就调侃了想用奖金来买房的莫言“有北京户口吗?”。一道口味,却被不同的消费者吃出千般味道,没办法,众口难调嘛!

“莫言热”只是诺贝尔奖在中国“泛商业化”的冰山一角。由此观之,原本作为学术创新的最高奖项到了中国却散发出一种浓浓的商业味道。笔者认为学术创新的商业化本身没有错!小方面说,如果能通过这个学术性的奖项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大到其它领域、产业的创新和进步,需要的不是诺贝尔这个“标签”而是这股“精神”,将一种对艺术文化的崇尚而转化为推动现代商业文明进程的动力。

也许,对于学术敬仰精神,我们应该向法国学习。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200年间,位于巴黎的先贤祠,这个相当中国历代帝王皇陵,其中所安葬的72位贤人,仅有11位政治家,其余的都是像伏尔泰、卢梭、雨果等这样的思想家、作家、科学家等。像这样一个国家,已经完全将思想与文化的尊崇,侵入人们的灵魂,而不是浮躁的商业一面。如《大国崛起》中所言:“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文/李清乐
                                                                                                                         (仅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