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维稳” 饮鸩止渴


  最近一段时间,为对抗经济下行的风险,各地又重新启动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政府投资又有抬头的趋势。陕西省、广东省、广州市、贵州省、宁波市、长沙市和南京市等都推出了以“稳增长”为目标的投资计划,给出的投资金额很惊人,如长沙市的投资金额超八千亿,而贵州的总投资额则超过三万亿,湖北省提出的目标是“三年内投资万亿,打造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用积极投资的办法应对经济下行的意图非常明显。但这种手段能不能解决经济下行问题呢?笔者认为这种手段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贻害无穷。

  近一年多来中国经济的明显下滑,很大程度上就是2008年“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恶果,如这次重新启动经济刺激计划,那等于是重蹈覆辙,在前一次刺激计划的后遗症还没有消除的情况下,又搞经济刺激,无疑是在伤口上撒把盐,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经济刺激政策的后果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呢?原因在于通货膨胀制造了虚假的信号,如压低了利率,使企业家投资于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具有赢利性的项目,这样,生产结构就扭曲了,表现为被人为地拉长,由于只有货币数量的增加,而没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说没有真实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支持企业家新增的投资,这样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准确地说,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速度要快于企业家将要素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在企业家的项目投产之前,要素的价格就上涨了,当然,银行也会看到这一点,意识到这些项目的风险,并提高利率,回收信贷,这时,企业家的资金链将断裂,本来他们以为有赢利性的项目就不再有赢利性,企业家只能终止投资。去年以来,甚至连一些政府投资的项目,如高铁也终止了。以上概括的就是从通货膨胀到经济危机的简要过程,通货膨胀尽管没有创造财富,但却重新分配了社会财富,使一些先得到资金的人获利。

  通货膨胀创造的是繁荣的假象,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增加,物价上涨时,GDP数据确实是好看了,事先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也会轻易实现,但是请记住,真实的财富没有增加,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由于物价的上涨,他们相对固定的收入的购买力下降了。

  政府的积极投资计划难以实现其目标,除了引起通货膨胀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目前政府事实上已经“没有能力”去实施这样的计划,因为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债务累累,如再实施大规模的投资,势必加剧其债务,因此,债务起到了直接的制约作用,这也是经济规律的体现,因此,有人认为近期的地方政府投资计划很大程度上只是口号,是政治宣传,而不是真的要拿出那么多的钱来投资,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当然,不排除政府动用行政力量从银行获得贷款去实施其投资计划,在银行仍然国有化的情况下,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这种情况是否会发生,取决于地方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但无论结果如何,伤害的是普通大众。

  还有一个原因,也会制约政府的积极投资,那就是“冲突的目标”。政府一方面想扭转经济下滑的颓势,另一方面又想控制物价,尤其是房价。这是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从目前情况看,政府没有放松房地产调控的意图,这就意味着其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在有限度的范围内实施,否则房价必然重新抬头,控制房价的目标不能实现。

  可怕的其实不是经济下行,而是通货膨胀,“下行”是对通货膨胀产生的问题的治疗,就象一个病人在恢复。在下行阶段进行刺激,如同打吗啡。但也不是说无所作为,和积极的投资相反,政府应该在相反的方向上努力,也就是收敛自己的野心和行为,进行大规模的自我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打破垄断,放松行业管制,让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使企业家成为投资主体,同时大规模减少公共部门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