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海就

199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获工程学学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北京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研究员。国内致力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研究及传播的青年学者。
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战略管理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gegic Management and Globalization,SMG)访问学者,师从中心主任Nicolai,J.Foss教授。

大历史的逻辑


  历史本身是没有规律的,但社会是有原理的,具体地说,社会的存在与繁荣必须遵循特定的逻辑,这一原理也被称为分工合作原理或自发秩序的原理。认识与遵循这样的原理,才能使一个社会摆脱贫困,走向繁荣。几千年来,中国的大历史逻辑没有变,那就是人们对这一原理是普遍无知的,并且也是拒绝承认。这也是中国没有走出历史的三峡,中国历史往复循环的原因。

  “社会”关切个人的利益,假如人们想增进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们就要让自己生活在一个能够增进自己利益的社会中,因为离开这样的社会,他们将无法实现这样的目标。但是,这样的社会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的,要让这样的社会得以出现,他们需要利用...

Read more

别把“经济”理解错了


 常见的,人们是把经济理解为那个可见的物(生产力)的概念,如产出、收入、就业、总产出、投资、消费、进出口、产业、技术等等。在这种理解中,关注的是“物”,尤其是那些可以统计的东西,其中不包含人的行动,没有方法论个体主义。

 

与之相反,我们认为,对“经济”的理解应该立足于方法论个体主义,从人的行动出发来理解。具体地说,“经济”应该理解为人的行动基础上产生的“自发秩序”(哈耶克),是这样的秩序,产生了商品与服务等。它的产出还包括其他方面,如制度、科技、文化等等。这一秩序以普...

Read more

为什么反对扩张性财政政策


 

近日,有媒体发表《中国突然开闸3.7万亿,一位高层智囊的建言意味深长》的文章,该文作者为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文中,他主张实行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推动经济增长。笔者不敢苟同他的观点,下面将做一点回应。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中国的未来。经济政策的选择,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原则性问题,它必须建立在可靠的经济学逻辑之上。

我们说,公共开支必须在合理的财政收入许可的范围内。某些公共工程也许有必要,但并不是有必要,就可以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目的,去上马这些项目。在社会有足够的财力,政府能够以合理的方式获得建设公共工程所需的资金的情况下...

Read more

知识先于信息——多使用数字技术,经济就会好?


[题记] 很多人对“经济”概念存在误解,他们错误地以为只要多使用数字技术,“经济”就会好,而事实上经济的好坏在于企业家能否充分地发挥才能。

  “无知”和“有限理性”都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很多人没有很好地加以区分,而是把两者混同起来,以为“无知”就是“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就是“无知”。其实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无知”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

Read more

五四:尚未完成的启蒙


五四青年试图打破传统秩序,提出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等目标,以图建立一种新秩序,这场运动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他们提出的目标有没有实现,如未能实现,原因是什么?下面,从启蒙的角度做些说明。

启蒙是一个理性概念,指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准确地说,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一个分工合作充分展开的“社会”下来认识,认识到这样的社会是自己的利益所在。因此,要维护具有这种特征的社会,认识到谁破坏了这样的社会,谁就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有这种认识,是启蒙。相反,把自己的利益和某个人,某个机构,某个组织,某个国捆绑在一起,认为...

Read more

俄乌战争可以摧生一个“开放社会”吗?


  一场俄乌战争,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国虽然摆脱了计划经济,但并没有摆脱“封闭社会”,表现为经济发展停滞、法治化程度低等。如一个国家不能摆脱封闭社会,那就难以避免尝试各种冒险行为的可能性。下面将说明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的特征,特别是指出封闭社会有两种类型

  开放社会建立在普遍适用的法则之上,我们称这种法则为社会的底层逻辑。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这些法则。在笔者看来它包括三个方面,即米塞斯的行动学原理,哈耶克强调的法律,斯密的道德情操等。这些法则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是为经济学家所发现的、自发产生的或与生俱来的。借助于这些法则,分工合作得以顺利进行,新的产品,新的更...

Read more

30条经济学语录


 01

经济学为什么重要?
 
01.如果经济学不能被充分理解,乌托邦会变个花样重新到来。
 
02.好的经济学有两大功能,一是对个体来说,防止他成为脑残;二是对国家来说,防止陷入乌托邦。当然,坏的经济学作用是相反的。
 
03.假如一个社会不是建立在对(经济学)原理的认识之上,而是建立在某些偶然因素之上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已经取得的繁荣很可能会消失。对(经济学)原理的认识是一个社会走向持续繁荣的前提条件。
 
04.人类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接受经济学。学习正确的经济学,就是从事有价值的生产性活动;传播正确的经济学,就是做善事。...

Read more

经济学的两种类型


  对经济学的分类可能有很多,比如微观与宏观等,在这里把经济学分为“关注产出”的经济学与“关注个体行动及其协调性”的经济学。下面说明两者的区别,指出第一种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在第一种经济学中,个体的行动(他对重要性的判断)是缺失的,它把产出、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等作为考察的对象,用总量和平均值等统计指标代替无数个体的主观评价。其对应的方法是经验主义方法,即研究者根据他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得出他的结论,即从他的经验观察或计算中反推对某种制度优劣的判断,如某些人对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竞争及对晋升锦标制的推崇等。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主流经济学者及...

Read more

经济学视角的“防疫”


  疫情发生以来,如何防疫已经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很多人会把防疫作为公共服务来思考,思考政府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疫情的发生。这是预设了“防疫”为政府事务,这样剩下的是“政府怎么做为优”的问题,这其实是“公共管理”的视角而非“经济学”的视角。下面谈一下从“经济学”的角度如何思考这一问题,说明经济学指向的是“市场化”。

  “公共管理”是首先确定一个整体性目标(如把防疫视为“公共卫生”)...

Read more

“问责”不如“确权”


  疫情的发生,自然少不了问责,包括民众问责官员,上级问责下级。但是在“公共事务”方面问责官员的思路其实不是法治之路,明确个体的权利与责任才是法治之道。

  这种“问责”预设了政府对公共事务负责,其隐含的前提是某些领域(如公共卫生)无法明确产权,或明确产权的成本高昂,所以要由政府来提供服务和管理,假如政府没有管理或服务好,要进行问责。

  然而,这个“公共产品”的假设并不成立。很多人之所以视“防疫”为“公共卫生”,是因为他们认为病毒有“外部性&rdqu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