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先于信息——多使用数字技术,经济就会好?


[题记] 很多人对“经济”概念存在误解,他们错误地以为只要多使用数字技术,“经济”就会好,而事实上经济的好坏在于企业家能否充分地发挥才能。

  “无知”和“有限理性”都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很多人没有很好地加以区分,而是把两者混同起来,以为“无知”就是“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就是“无知”。其实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无知”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概念不是一回事。对两者的区分也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当下流行的“数字经济”一词的含义。

  “有限理性”假设实际上把人脑简化为计算机,它假设人已经有了最优的决策程序,最优的目标也已经存在,剩下的只是一个计算能力不足和获取数据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实现最优。

  这是为什么新古典经济学者认为,当用大数据或人工智能解决了人的计算能力和数据获取问题时,便“有可能实现完全理性”。如有人认为大数据有可能使人变得完全理性,从而改变主流经济学“不完全信息”这一理论基础,因此“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将出现危机而需要创新”。

  实际上,新古典经济学的有限理性假设和完全理性假设是没有根本区别的,因为都不涉及判断,知识利用和决策的问题,区别仅在于能不能获得足够信息,以及获得信息的成本。因此,大数据对新古典经济学本身都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或挑战。

  事实上,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信息问题或获取数据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自己的目标和选择实现该目的的手段的问题,也就是说,他是无知的,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知识”问题,而不是一个“信息”问题。那种最优决策只存在于经济学的想象中,经济学家也不可能替他做出最优决策。

  个体在面临不确定性时,才会出现知识利用问题和发挥企业家才能的问题。但是在有限理性的框架中是没有不确定性的,也没有知识利用问题的,个体面临的只是一个计算能力的问题和获取信息的问题。

  “无知性”是内在于人本身的,人的无知性完全不会因为数字技术的使用而消除。人的面对不确定性,他要决策,他只能利用他有限的知识。他可能会犯错,他要不断尝试。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使个体充分利用其知识,习得新知识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假设最优目标已知的情况下,获取最优信息的问题。

  比如,现在很热门的“数字经济”问题应该放到“无知性”的背景下来讨论,而不能放到“有限理性”背景下来讨论,还因为“有限理性”把数字经济问题变成一个纯技术问题,认为当技术水平提高了,经济就发展了,这是错误认识,因为这是“一人世界”的经济学。

        虽然“经济”的含义确实是“效率”,但是当我们谈论数字经济的时候,它不应该是指“一人世界”的效率,而是“多人世界”的效率。确实,在“一人世界”中,技术水平提高了,他的效率(生产力)就提高了,但在“多人世界”(市场)中则并非如此。“多人世界”中的效率取决于规则或制度,而不是技术水平的高低。因为规则或制度决定了企业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发挥才能,从而决定分工合作的水平,而分工合作水平直接决定了个体的生活水平。

  知识问题先于技术问题。当个体认识到数字技术能够解决他的某个问题时,他才会选择使用数字技术。或者说,数字技术的使用是第二层面的,它只是作为一种技术被人使用,而不能代替人对目的和手段的选择。是先有了人的选择,才有了数字技术的使用,而不是说,数字技术的使用解决了人的选择问题。目前对“数字经济”的流行认识似乎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了。我们知道,“经济”是因为“人的选择”才出现的,当人的选择被排除在外时,也就没有什么“经济”或“数字经济”的问题。

  由于“有限理性”的理论框架把“多人世界”的问题简化为“一人世界”的问题,把数字经济的问题变成一个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的问题,存在着对“经济”概念的极大误解。

  很多人对“经济”概念存在误解,他们错误地以为只要多使用数字技术,“经济”就会好,而事实上经济的好坏在于企业家能否充分地发挥才能。数字技术是企业家发现利润机会之后才会被企业家所使用的,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只有当某种“数字”技术被企业家选择时,我们才能说它会产生某种“经济”的效果。因此,数字经济的“经济性”只有在“自发”的条件下才成立。

 (本文首发 深圳特区报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