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拒不认错的作风,是一种歪风邪气


  (原文标题:央视对达芬奇密码节目首先应当做什么?)

魏永征http://weiyongzheng.com/archives/32014.html



央视对达芬奇密码节目首先应当做什么?新年伊始,达芬奇家居引发的公案成为传媒界最大热点。2011年夏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的达芬奇家居公司“造假门”,在年终最后一星期有了结果:上海市工商局对达芬奇家居案件作出了行政处罚,但后者表示不服要提起行政诉讼;工商局则通过微博予以反驳。而新年第一期《新世纪》大幅报道“达芬奇案中案”,披露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两檔《达芬奇密码》节目出笼始末,涉及使用不正当的暗访手段,以及背后的“公关陷阱”,可谓黑幕重重。而制作此档节目的记者李文学则高调发表声明,称节目披露了达芬奇家居部分产品存在产地造假、原材料造假、虚假宣传等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本人对节目的真实性负责,不存在与他人勾结、陷害达芬奇家居的行为,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就达芬奇方面的诬陷和诽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人们说事件扑朔迷离,我看轮廓大致清楚,不过目前还不宜对各方是非作出定论,这里先说一点。



上海市工商局的行政处罚,据报道,是这样认定的:



12月23日,上海市工商局通过其官方微博“上海工商”表示,已向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规定,对达芬奇经销的“卡布丽缇”家具未配有中文说明书、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及部分产品经检测有部分指标不合格的行为,决定没收不合格的产品,并处133.42万元罚款;对该公司所售产品的标签笼统不规范行为,责令改正;根据《广告法》有关规定,对该公司网页广告宣传上使用了“亚洲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等顶级化语言的不规范行为,责令停止发布、予以更正。



这里,有没有涉及“产地造假、原材料造假”的问题呢?有没有涉及《达芬奇密码》所说的达芬奇家居所销售的家具乃由东莞的家具厂所制作、冒充为进口的意大利产品呢?没有。部分产品部分指标不合格,这是“造假”吗?当然不是。连说明书没有中文、广告语不规范,都处罚到了,如果查到至少有那么一件中国制造的“意大利家具”,工商部门还会放过吗?



那么这个《达芬奇密码》节目还可以说是真实的吗?



而央视记者居然还有底气(虽然明显不足)说“对真实性负责”。



我不得不重提说了许多次的也是央视《每周质量报告》酿成的2008“毒毛巾”案。被指“毒毛巾”经技术检验无毒只是存在某些技术指标不合格的问题,而央视还是死撑硬顶,拒绝更正道歉。



看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中的某些人的“舆论监督”遵循着这样一个逻辑:我说你有问题,你就一定有问题;我说的问题即使不存在,其他问题照样可以拿来“顶替”。而任何人(以及法人)都是可以找到这样那样问题的,这样,央视的“舆论监督”永远是“真实”的、正确的,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不用说,这样的真实观与普通人的真实观相距甚远。



所以,央视目前要做的,首先就要端正在某些人头脑里这种颠倒了的真实观。如果不把这种颠倒了的观念重新颠倒过来,那么还会发生种种“毒毛巾”、“假家具”之类的事件。在我看来,即使《新世纪》揭露的幕后种种都不存在,这种虚假新闻也是新闻界的丑闻,这样下去,央视的“舆论监督”会变得一文不值。



我在今年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发表的文章里也重提了“毒毛巾”案。我说到,央视拒不认错的作风,是一种歪风邪气。这种以牺牲专业规范来维护所谓“媒介权利”的做法,是缘木求鱼,会留下无穷后患。



话声未落,《新世纪》不就端出了这种“后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