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车企人事变动频繁为来年车市罩上阴影


  回顾2011年国内车市经历了坎坷的发展道路,其中人事变动也是最频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涉及到近20为车企高管的人事变动,其中有合资品牌的变动,更多的是自主品牌的人事变动。国内车企人事变动频繁的背后,是2011年国内汽车市场低迷的一个反应,特别是在2011年国内车市利好消费引导政策的缺席,而北京和贵阳等地的直接限购,无疑给本来冷却的车市雪上加霜。车企人事变动频繁的背后是对2012年国内车市的新的希望寄托,而人事变动又能否扭转目前特别是自主品牌市场的局势呢?

  回顾2011年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的市场情况,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1年自主品牌国内销量同比下降5.42%,市场占有率比2010年下降3.37个百分点。这对2012年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来说,更是举步维艰。市场销量的下滑,不仅导致了高层的人事变动频繁,其中,裁员再次提上了日程。据小道消息,部分自主品牌车企的销售公司传言将会大量裁员,国内某自主军工车企由于2011年市场销量下滑亏损严重,导致其销售公司45岁以上的员工(中高层除外)面临提前退休的压力,从而减轻公司的人力成本。

  市场的低迷导致了车企高层人事变动的同时,作为普通的员工日子也更不好过,要么失业、要么提前退休。市场销量的下滑,削减人力等成本开支,这是必然的规律。然而,中高层的人事变动,又能否给不确定的2012国内车市带来新的活力呢?

  危机,实际上是危险和机会的统一,有危险就有机会。2011年以来多次管理层更迭风波,无论是左延安、夏治冰还是徐宪平,自主品牌的危与机成为了其职位变动中的重要因素。那么,新的领导人到任,又能否扭转局势?

  从自主品牌人事变动主要是营销部门的变动来看,自主品牌车企加大了2012年的营销力度,新人到任,也将更加重视未来自主品牌车企的营销工作。我们从2011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294.64万辆,同比增长0.46%,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11%,比上年同期下降1.78百分点。自主品牌在2011年的国内市场份额的下滑,其实,仅仅是营销工作仍不够的。

  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已经开始饱满,北京的直接限购、上海的高牌照费用,贵阳等其他城市可能陆续也会限购,购置税优惠的取消,节能惠民的到期、新的车船税对自主品牌车型帮助不大等,诸多因素对自主品牌来说是不利的。加之自主品牌车型在品牌定位、产品品质和服务网络方面和合资品牌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预算充足的消费者,一般都愿意购买合资品牌车型。尽管自主品牌车型和合资品牌车型的品质差距在不断缩小,崇洋媚外的国内消费者,还是觉得国外的品牌更可靠。那么,频繁的人事变动,特别是营销人事的变动,又能否扭转这一自主品牌被动的局面?

  从营销本身来说,自主品牌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二三四级市场,毕竟其目标定位决定了自主品牌从低端往高端走的路线之艰难,打性价比是自主品牌的营销重点。而性价比高只有来自于对成本的控制,部分自主车企忙碌扩大产能,但是销量上不去,产能的规模化效益很差,最终导致了成本之高,甚至长安、吉利等这些车企在北京和上海设厂,这些地方本身的土地、人力和材料等成本就高,就缺乏竞争的成本优势了,激烈的竞争中就会显得市场优势不足。笔者觉得,自主品牌目前希望走中高端的品牌发展路线,也是长安等车企往北京设厂的根本原因,但是真正购买中高端品牌的消费者,有那么多的预算,有几个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合资品牌,甚至是进口车型?

  与其自主品牌在营销上的人事变动,不如在车型研发、新技术研发和新车推广方面加大力度,缩小自主品牌车型与自主品牌车型的品质差距,扭转自主品牌车型品质差的形象,以及在人力、管理和材料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让成本达到最小化,从而提升自主品牌的车型竞争力。当然,也不是说营销上就不作为了,自主品牌必须在此品质制造的基础上,削减成本,寻找精准的目标消费者定位而加大营销力度。

  此外,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作为,比如政府采购应该加大自主品牌采购的力度,对购买自主品牌车型实行购置税和车船税减免等扶持政策,这样才能引导更多消费者选择自主品牌。

  大家都说2012年来了,2012年对国内自主品牌车企来说,可能面临比2011年过多的不确定性,频繁的人事变动,又能否给2012年国内车市的不确定性带来稳定呢?市场还有待观察。不过可以肯定,2012年国内自主品牌将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