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轨技术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轻轨的发展正引起国内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它是原联邦德国、比利时等国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形成的一种中等运量的轨道交通方式,是介于有轨电车和地铁之间的过渡性交通,由于其重量大大轻于火车,因此被称为轻轨。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后,现在已经迅速遍布世界上的200多个大中城市,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浅埋于地下,又可用高架的方式行驶于地面,具有投资少(每公里造价为地铁的1/3—1/5) 、见效快、低耗能、便于设站、适用范围广和保养费用低、环保等许多优点,适用于人口50—100万的中等城市,也适用于大城市的支线交通。
轻轨与地铁都是电气化铁路系统的一种形式,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载客量的多少,从等级上分,地铁属高、大运量,轻轨属中运量。轻轨多采用中等载客量车厢,载客量一般是202人/辆;而地铁则采用大载客量车厢,载客量一般为
(二)轻轨主要需求及发展趋势分析
从大背景看,轻轨比地铁发展快,造价低,是发展交通的首选。
中运量型轻轨交通具有运量适中、快速、安全、准时、节能、无污染等优点,适合中国一般大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中国一般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较小、城市的郊区化进展不显著、城市财力有限,根据这些特点,应当把建设造价较低、服务范围适中、以中运量型轻轨交通为主体的大城市公共交通网作为中国现阶段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目标。当然,轻轨交通的建设也要因地制宜,应根据城市经济、地理特点、交通需求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轻轨交通的类型,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
实际上,轻轨的发展已经被诸多国家所见证,这也是国内城市看好轻轨的发展前途的重要原因,原铁道部一位高官介绍说。如前苏联110个城市轻轨交通承担全部客运量的41%。近20年来,英、德、法、意、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的有轨交通已经十分发达,轻轨铁路与地铁并驾齐驱,人们享受着便捷的交通,轻轨大有替代公共汽车的势头。 在美洲,虽然人们对汽车的热情未减,但迫于汽车的废气给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要求用轨道交通来替代私人汽车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大中城市都已建成或正在兴建轨道交通系统。在我国所处的亚洲,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有轨交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日本城市的高架轻轨铁路更是后起之秀。东京羽田机场至市中心的一条长
由于轻轨交通每公里的投资比地铁低得多,运用上也有较强的灵活性,使轻轨交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我国,轻轨交通在以下两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大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形式。一些大城市,包括一些省会城市,应尽量少建或不建投资很大的地铁,多建轻轨。如果轨道交通线的远期预测高峰客流量,单向不超过3万人时,就不应修建地铁而建轻轨。轻轨应尽可能用地面线,在市区内必要时可用高架线,也可建少量地下线。这样就可以少建昂贵的地铁。例如长春新建的轻轨线环绕市区运行,北京轨道交通13号线从西直门向北经回龙观至东直门,环行在市区的北面。
大城市如何少建地铁而多建轻轨,这是我国当前应该研究的课题。英国的曼彻斯特、谢菲尔德、诺丁汉等城市都建有轻轨而无地铁,值得我们借鉴。
2.特大城市向外延伸至卫星城镇。特大城市向外延伸至卫星城镇,客流量不是很大,轻轨是恰当的形式,大多修建地面线或高架线,费用较低。例如上海的莘闵轻轨线,天津的滨海线,大连的(号轻轨线(市区至金石滩)等等。将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向卫星城镇辐射会修建大量轻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