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保护和开发
黄南珊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大力推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科学保护和有效开发,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竞争力,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经济优势,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转换资源配置方式,优化整合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的功能,是最高层次、最具开发价值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的功能值及多样化特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供给、资产支撑和资本保障。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是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进市场化配置方式。首先,建立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以有效整合资源。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使文化资源的配置由计划配置方式转向主要依靠市场配置方式和市场机制作用。传统计划配置方式和行政调配手段容易造成文化资源配置的偏畸性和低效率,资源存量难以集成扩大。市场配置方式可以有力促进文化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最佳化,加快资源增量的实现和资源共享的达成。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坚决剥离经营性资产部分并推入市场,改变部分文化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状况,提高国有文化资产的使用效率;有条件的单位要进行转制转企和股份制改造,从而盘活和充分利用体制内的优质文化资源。国有文化企业单位要通过改制、参股、上市和深化产权改革,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整合,从而激活国有文化资产,使其在市场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在国有文化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中,应加强对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检查和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管,防止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对市场前景可观的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要采取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实行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出资人制度。可以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代表政府作为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和监管新体制,以确保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次,通过集团化整合和基地化聚集以汇聚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文化企业的集团化建设,以资产或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形成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中实现文化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打破条块分割、行业封闭和行政垄断,整合产业系统的优势资源,提高产业资源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的基地化建设,充分利用资源的空间化聚集和产业化整合,实现基地内外文化资源的流通交换、优化组合和优势扩张,促进产业集群的资产聚合和资本聚集,延伸文化产业链和产品链,提高产业资源的集中度和促进文化资产的快速增值。再次,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以吸收社会资本。资本是文化资源中最具活力和流动性的重要资源[1]。要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鼓励和吸收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文化投资领域,积极参与产业项目的开发和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通过企业投资、私人投资、彩票集资、基金投资、股票投资等多种方式,促进资本市场的强力投资和资本汇聚。政府要善于利用手中重要文化资源,通过文化招商方式,用重大文化项目招商引资。鼓励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投资公司,并编制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库,制定和发布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吸引和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本。总之,通过市场化配置、集团化整合、基地化聚集、多元化投资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聚合,大幅度提高文化资源的集中度和增值量,推动从疏通资源输血渠道向拓展产业造血功能的转变,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本的转变。
二、科学保护文化资源,确保资源永续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积极采取保护方略,以维护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资源环境的生态性,以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些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遗产等)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一旦破坏损害将永远丧失。现在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利益驱动而导致“建设性破坏”,表现为过度开发和掠夺式开发,不惜以牺牲文化资源为代价而追逐经济效益;二是由于轻视科学保护而导致“保护性破坏”,表现为毁损文化遗产的本真样态、原始风貌和损害其整体生态环境;三是由于漠视保护致使民间文化资源严重流失,未能及时对散失、濒危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有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传统技艺和独门绝活因后继乏人而濒临灭绝。文化遗产资源面临严重的威胁和损害,文化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退化和恶化,因而资源保护工作刻不容缓[2]。首先,要加强文化资源的制度化保护,强调落实保护制度,强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全面考虑文化资源的生成、价值、功能和保存现状,建立一套有规制标准和规范约束的完整保护体系。分级保护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珍稀、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分类保护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有形的文化遗产要采取切实保护措施,注意建立遗址显示、标示物标示和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展示等保护管理方式。对于无形的文化遗产则应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采取文字、录音、录像等方法进行记录、储存和整理出版。我国现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并实施分级保护制度,即国家级和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对其普查摸底,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其次,强化多样化保护方式,完善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对文化资源的保护规划要强调近期性与长远性、战略性与策略性相结合,将资源保护寓于规划管理之中。对于重点文物实行重点保护,如颁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著名历史文化遗址周边环境加强重点治理。建立核心保护区,如国家级遗产保护区(包括我国的世界遗产地)。对于某些民族独特文化形态可尝试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原生态、本真性保护。实行战略性工程保护,如我国正在实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行专项保护,如国家实施的昆曲艺术的抢救和保护工程。对文化资源要强调科学性保护,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和效能性。再次,加强法制化管理,将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文化资源破坏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法制规约和有章不循,因而既要健全和完善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又要根据法律规范严明执法和严格监管,依法保护文化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依法打击严重破坏文化资源的犯罪活动。总之,通过制度化、法制化、多样化保护和规范管理,并且实行资源保护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使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展,防止无休止的掠夺和肆无忌惮的浪费,并且使资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项目环评向规划环评的转变,从源头上预防文化生态环境影响问题,以保障文化资源的可持性开发。
三、合理开发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人类价值,而且具有消费价值和效用功能,有着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这是其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把握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供给、资源条件与市场需要的关系,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开发效应。坚持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文化资源的方针,考虑资源承载力和文化生态环境的长存性,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资源再生能力的文化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开发保障体系。要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资源开发,改变那种粗放式、简单化、低效率的开发行为,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急功近利做法,特别要避免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的弯路,确保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3]。
文化资源只有通过市场化开发才能转化为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在转化途径选择上,主要是通过创意化、科技化、信息化方式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从创意化来看,创意化是推进文化资源转化和内容产业发展的深层动力。资源再生能力有限而文化创意无限,资源的创意性开发成功与否具有根本性意义,重在提升自主创新型开发能力,提高资源创意开发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水平。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和鲜明特色,着眼于内容产业的创新性深度开发,发挥创意开发的神奇魔力,使内容产业提升为创意产业,努力提高高端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大力实施品牌特色战略和精品工程,充分利用品牌来整合和开发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精品项目和知名品牌,发挥品牌的延伸效应,形成影响力强的产品链,以创意化、特色化制胜,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科技化来看,现代科技成为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的科技化开发成功与否具有关键性作用。建立资源开发与现代技术的互动机制,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武装资源开发和产业开发,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文化和多媒体传播的兴起,使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在科技装备、技术手段、载体形式上更趋现代化。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系统开发,是将资源储备转化为产业资本和产业成果的关键环节和有力手段,可以促进资本增量的扩大和产品档次的升级。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链的高端,运用数字技术来武装内容产业,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把资源开发优势变为产品开发优势。从信息化来看,信息资源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必须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做好文化资源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资源动态评估,为政府部门和文化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和情报资讯服务。可以把能产业化的文化资源的信息统计事项纳入到文化产业信息统计体系中,依法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制度。以信息数据为载体,建立全国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形成大规模、分布式、全息性的文化资源数据库群,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网络系统优势,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信息数据共享服务,以利于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总之,加快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步伐,通过创意化、科技化、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四、正确把握三者关系,促进资源优势转化
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文化资源的整合、保护、开发的关系,坚持整合方略、保护方略和开发方略的统一,促进三者的机制互动和功能互补。首先,整合是保护和开发的前提。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通过集团化、基地化和投资多元化途径加强文化资源的集中度和发挥文化资源的整合优势,实现其价值转换和功能利用。其次,保护是开发的基础。科学保护和护理文化资源,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点和依托。资源保护要有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要着重于制度化、法制化和多样化方式保护。合理有序地开发文化资源,确立资源有效利用的良性循性发展模式,确保资源开发的后续力和人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能力。着重加强创意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市场开发,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由资源开发型向市场效益型的转变。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努力促进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以保护保证开发的持续性,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效能性。保护并不意味着封闭,是开放性的保护;开发并不意味着耗竭,是保护性的开发。在保护中加快开发和在开发中实现保护,开发本身是一种有积极意义而极具效益的保护方式,既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充分发挥两种效益,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和新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樊泳湄.以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6).
[3]刘辉煌,李峰峰.优化我国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若干探讨[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2).
[作者简介]黄南珊(1948-),男,湖北鄂州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和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