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和引爆点理论


  在“引爆点”(Tipping Point)一书中,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讲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描述美国独立战争的开端。这个故事说,当时有两个人,银匠里维尔和制革工人戴维斯,在各自听到一些预示英军可能要于次日进剿民兵的消息后,连夜骑马沿不同路线从波士顿向列克星敦进发,把“英国人要来了”这个重大信息传达给当地的民兵组织。结果是里维尔沿途经过的村镇的民兵们当夜便组织起来,严阵以待,迎头痛击了第二天到来的英军,“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而戴维斯却并没有将沿途路过的村镇“点燃”,让那里的民兵做好抗击英军的准备。

  很明显,这是一个由信息传递触发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个故事里面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如果当时没有里维尔,很可能英军会顺利挫败一些零星的抵抗,就像在戴维斯经过的村镇上发生的事情一样。美国独立战争很可能不会以我们今天知道的这种方式开始。第二,信息网络状况。当时的信息是口头传说,网络是自然居住的村镇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是骑马的速度。

  格拉德威尔在书中还研究了不同时期一些社会性历史事件的发生,包括传染病的爆发,时尚的突然流行,商品的热卖,书籍的畅销等。这些社会性突发事件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依赖的信息网络不同,但都有偶然性的特征。格拉德威尔接着研究了这些突发事件发生的条件,提出了他的“引爆点理论”。这个理论含有三个法则,分别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格拉德威尔用它们来解释为什么一些社会性突发事件会发生,而另一些却不能。

  引爆点理论本身非常有趣。从2002年问世以来,不知有多少广告公司,消费品公司,网络公司,政客和其他组织,想利用这些原则,制造出有利于自己的“引爆点”,但未闻有成功者。可惜“引爆点”这本书出版早了几年,否则作者很可能会分析一番为何苹果iPhone和iPad突然热卖,为何微博在当下大为流行。

  苹果这一两年全线热卖,似乎地球人都知道。微博的崛起则更加令人吃惊。笔者接触微博,不满两月,但惊奇发现新浪微博自2009年8月开始服务以来,用户人数在两年时间里已经超过了2亿。如此的普及速度,以笔者所知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项产品。

  对于笔者,微博比iPhone更有趣。这不仅因为微博本身就是一个被“引爆”的对象,还因为微博具有潜在的“引爆”其他对象的作用。微博不仅是一个产品,还是一个产生其他流行现象的环境。从“郭美美”事件到“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已经表现出巨大的社会力量。如果考虑到微博,也许格拉德威尔会重新定义它的“引爆点理论”。

  例如,格拉德威尔在个别人物法则中说一些特殊禀赋的人物具有“引爆”的能力,别人则没有这种能力。他把这些特殊能力的人分为三类,称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的确,在他的书中的例子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些独具异禀的人物的特殊作用,我们也相信没有这些人那些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发生。可是,当我们观察“郭美美”事件,我们看不到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的身影。一个女孩子,在微博上面炫富,引发了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铺天盖地般的质疑,短时间内似乎整个社会都被卷入了。在微博环境中发生的这一事件中,没有“深喉”爆料,信息从各种渠道向外喷涌;没有权威人士解读,无数网友从各自立场做出分析;也没有个别团体超出其他的明显影响,理性解释和直接说明似乎比感性暗示和技巧推销更有受众。总之,似乎在微博环境中这些“引爆”流行的条件都不需要,在没有人意识到的时刻,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就这样发生了。

  对于格拉德威尔总结的“引爆”流行的其他两个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对照近来在中国发生的情况,微博同样提出了挑战。

  也许微博环境本身就具备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的作用。也许微博本身就具有“引爆”的环境威力。毫无疑问,微博的存储和搜索能力使得许多信息有了比纸面媒体和口头信息网络时代更强进的附着力。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因为,如果这些都是对的,微博的就是“引爆”社会突发事件,“引爆”社会流行的一个强大的引擎。这个社会需要知道,商业上如何利用微博“引爆”下一个“苹果”,生活上如何利用微博“引爆”健康风潮,或政治上防止微博“引爆”社会动乱,甚至思想上如何利用微博产生新的伟大发现。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一个更一般性的问题是,微博使我们这个社会风险更高了,还是更低了?

  微博在快速发展中,在微博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是造物者,也是被造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