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交所领潮中国电子商务


      中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在20年前证券交易所创建前后,还是一片空白。那时,电脑刚刚引进,286的IBM可是中央科研机构和大学才有的稀罕物;而电话才刚刚对个人开放,申请一门电话线需要走后门托关系花上好几千元。上海证交所在筹备过程中,提出需要50门电话,最后报告一路从电话局一直打到上海市长、市委书记朱镕基那里,得到市长批示才得以“协调解决”。

       电话、手机、中继线、卫星传输、光缆、宽带…… 电话委托、行情实时传输、个人电脑网上委托交易、异地交易结算信息交换和传输…… 寻呼机同步传输证券行情、手机上网显示行情甚至上网委托交易、网上个人电脑查看行情、网上数据分析直至网上交易…… 这些目前已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电子商务硬件、软件、商业模式、行为方式,近20年里在中国呈现几何级的爆发性增长,这种巨量市场需求的原爆点,就在1990年12月两个证交所创建的上海和深圳。

       其实,在上海证交所的筹备过程中,究竟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用手势进行人工交易,还是用电脑系统进行交易?一开始是有争论的。而当时在国际上,象美国那样证券市场最发达的国家,都采用手势进行交易,人家是站着的,场内不需要交易设施的,最多搞一个电子显示或辅助系统。最终决定在开市时就采用电脑撮合交易系统和行情信息系统,这和上海证交所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的一段经历有很大关系。

       据尉文渊对笔者回忆:这个过程其实要追溯到我刚进人民银行。在我主管金管处的工作时,其中一项工作就是管理国库券的柜台交易。每个月做月报、统计交易额,由于全部采用手工操作,统计一次非常麻烦。1个月一共才几个亿交易额,轧账却轧得要死。因为这个事,我说:“能不能开发一个统计系统,用计算机来做?”正好上海财经大学、我自己的母校有一个信息系,我就去找他们、向财大提出,请信息系帮我们开发一个统计软件。这时候谢玮(现上海证交所副总经理)从华东师范大学学数学专业毕业后到财大信息系做助教,他夫人是复旦大学读计算机毕业、也是这个系的老师。他们就带一帮子人过来,其中还有一个叫周定真的,是从美国学计算机回来的硕士。其实按今天的话来讲,这就是开发一个很简单的加加减减的统计软件,现在随便什么人就能搞这种统计软件。但就在开发这个统计软件的过程中间,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转到了上海证交所筹备的工作上来,我就管不了这个事了。

       在筹建上海证交所的过程中,筹建小组一开始就碰到是否要采用电子交易所交易系统的问题,也谈论过交易方式应该怎么搞。讨论中间,就谈到计算机竞价撮合交易问题,但大家只听说台湾和新加坡在搞,但谁也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议论来、议论去,普遍的观点都觉得这个不可能,没有一个人赞成,都说:我们还是老老实实从头开始吧。

       尉文渊告诉笔者:我记得,朱小华(当时是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常务副行长)当时也反对:“你会有多大交易量嘛,打手势那个东西才有氛围,那才是股票市场的文化、有气氛,用计算机怎么可能呀?”

       后来,尉文渊跟人民银行分管副行长罗士林说起这个事。十几年以后尉文渊对笔者说起这事还是很动感情:罗士林这个领导非常好,他虽然不懂、但很开明,愿意听你的。和他提了这个事情以后,尽管有一些争论,但好在当时大家都不懂,他也没明确和我说搞与不搞,我就当作默认。后来,罗士林问起过我,我说:“罗行长,反正这个事情我来搞吧。”他也就没再干预我。

       筹备上海证券交易所,尉文渊从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借了500万元,第二年就全部还掉了。只有500万筹办经费,但尉文渊下决心:“就花100万搞电子交易系统,搞不好算我的责任。”事过十几年,尉文渊谈起这件事还是有些后怕:一直到今天,我仍旧不懂电脑,我从不上网,看到键盘就头晕。但是搞电脑交易系统,我当时是最坚持的。这是一种对市场趋势的理解、一种对技术发展的眼光。也不知道搞得成搞不成,就强行坚持这么搞。

       就这样,筹备组把谢玮他们找来了。尉文渊先跟周定真谈了他的想法,周定真说:“不可能、不行。”于是尉文渊就转向跟谢玮谈,他说:“谢玮,交易所搞一个电子交易系统怎么样?一起干?”他说:“行。”尉文渊半开玩笑地对笔者说:现在可以称之为“中国证券市场技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人物”的谢玮,其实当时也不算懂得太多。所以尉文渊很感慨:有时候,一些想法跟内行谈,肯定干不成事;跟不那么内行的谈,反而能干成。

       就这样,谢玮以财大教师的身份参加了上海证交所的筹备工作。最后到1992年,谢玮才正式将人事关系转到交易所来。

       上海证券交易所电子交易系统的筹建是1990年8月初开始的,由谢玮负责。要实现现代化的电脑网络运作,对于刚刚起步的上海证券业来说是极富挑战性的。于是,尉文渊和谢玮两个人,坐着公共汽车跑来跑去。当时和工商银行谈他们的IBM设备,他们说,最多带30个终端平行组,还有大型机、中型机。一谈几千万。尉文渊说:“我们才500万,别搞了。”一听就不可能。

插图1:上海证交所开业前夜,46张经纪人工作台、每张工作台配有电脑一台、内外线电话各一门。厅内4.7米×2.2米的大型电子显示屏能随时将证券行情和成交情况显示出来。摄影:新华社记者柳中央

       这时谢玮跟尉文渊谈起现在有一种网络概念。什么叫网络?谢玮说:“可以采用模块化不断增加的网络系统。” 尉文渊一听就乐了:“这个符合我们需要。”于是他们两个人坐了电车,到位于肇嘉浜路的中科院上海分院,在路边见了深圳黎明电子工业公司的经理邓一辉。他们当时是国内先接触Novell网络的,而Novell网络是全球最早的一个微机联网系统。就这样,上海证交所采纳了深圳黎明电子工业公司提出的用PC网络系统实现证券自动交易和行情传送的方案,并于1990年9月15日与该公司签订了项目合同,委托他们开始开发。经过90多天不分昼夜的工作,工程技术人员终于在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之前完成了交易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当天,交易大厅显示屏上出现各种股票、债券的买卖信息,系统运作一切正常。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证券交易中首先引进网络技术,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交易系统,从而实现了委托电脑录入、证券委托电脑系统自动撮合成交,以及成交行情信息远程自动实时传递等自动交易功能,而工程投资仅为香港联交所电脑系统建设投资的2%。

       因此尉文渊在十几年后还是很自豪地对笔者说:在筹建过程的早期,上海证交所的规则里面,还保留了口头竞价的交易规则,等于是两套交易方式备用。直到12月14日,开业前5天最后决定采用计算机交易系统,当时系统还没有完全调试完,根本来不及做完整的系统运行测试。在整个筹建交易所的过程中,其他都是被动的,就这个是我主动选择的。可以很负责任讲这句话,如果不是我坚持,中国(证券市场)就不可能这么早开始证券交易电子化这个历史,绝对没有这个历史。

       过不久,深圳证交所的创建者、第一任法人副总经理王健到上海来交流,他说:“搞电子计算机,我们准备分三步、四步才走到这个阶段,而你们一步就上去了,你们胆子大。”结果他一问,这个系统还是深圳的黎明电子公司为上海证交所开发的,他感觉很意外。

       十几年后,王健和笔者谈起这段往事,还是很后悔,因为要搞电脑交易系统,深圳证交所的创建者们很早就提出来了,但到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营业时,因对使用电脑自动交易各方认识不同,他们与市工商银行联合开发的IBM4381大型计算机股票交易系统备而未用,采用的还是口头唱报、白板竞价这样的手工交易方式。1991年3月20日,深交所才推出电脑辅助交易系统,开始手工作业向电脑化操作的初步转变。1991年7月26日,禹国刚代表深交所与深圳黎明电子公司签约,决定搞深圳证券业电脑网络系统。最终一直到1992年2月25日,深圳证交所才用电脑自动撮合系统替代了口头唱报和白板竞价相结合的手工竞价方式。

        1992年5月26日,深圳黎明电子公司利用64K数字传输网络技术,在深交所与深圳同城券商营业部间搭起了国内第一个64K数字网络。在这个网的营业部端,邓一辉设计了一套自动报单系统,营业部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将股民的委托下到交易所的撮合系统里,原来忙碌不已的红马甲失去了作用,沦为自动报盘的备份手段。这样,券商营业部与交易所之间的交易通道由以往几个出市代表的有限实体席位一下子拓展为理论意义上无限多的虚拟无形席位。在这个环节上形成的证券市场效率瓶颈,从此迎刃而解。1993年4月13日,深交所在国内首创借助卫星通信手段传送股市行情。1993年7月28日,深交所TANDEM大型机自动撮合系统取代了微机交易系统,实现了“三级跳”。1997年6月2日,证券经营机构派驻深交所的“红马甲”正式退场,深交所的证券交易从此完全实现了无形化交易。这时,深圳才后来居上,在交易系统电子化上改变了被动局面并在交易无形席位化上超过了上海证交所。

插图2:深圳证交所目前的运行机房。摄影:汪景岗

       采用计算机电子交易系统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进步的第一个大亮点、第一个重大的选择。如果不是一开始就把电子计算机的交易系统推上去,把交易建立在计算机微电子处理基础上,就不会有后面的无纸化,也不可能有后来的中央交收系统,更不可能有以后股息、红利、代发、增发、配股……等等所有的市场附加功能的实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一系统不仅符合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的最新潮流,而且在当时世界上大多数股票市场仍采用传统的实物交收手工背书过户的情况下,无纸化交易和自动过户系统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许,为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赢得了声誉。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没有一个行业是具备电子计算机商务交易体系的。当时,微机刚刚开始出现,银行刚刚开始引进计算机,信用社和银行营业部日常操作当时也全部都是手工的。那个时候交易所创建伊始就采用了电子交易系统,这样,证交所的电子交易系统的水平就代表整个中国金融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证券业的电子信息化就是交易所推动才搞起来的。

插图3:上海证交所新系统运行机房。摄影:陆钧

      “中国的电子商务,在所有行业中,证券业绝对排在最前列。”尉文渊对笔者说,正因为此在2000年前后《计算机世界》杂志特地来找尉文渊,要他谈这段历史。事后才了解到,他们作为计算机行业的专业刊物,对整个世界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看得很清楚,才为此做了专门的深入报道。

       在专题报道中,《计算机世界》杂志对当年的场景做了精炼的描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声锣响之前的最后一周,尉文渊终于拍板:摒弃国外沿用了百年的手势/写板交易。但后人很难想象,号称在全球率先起用自动撮合系统并实现无纸化交易的中国证券技术平台,当年竟是从几台自攒的386PC服务器起家;而成功鼓捣出全套撮合、清算、柜台、电话委托以及卫星传输系统的早期开发者,也清一色是中国大陆汉子。……中国证券市场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创造了很多世界证券行业的第一:第一个在交易所核心业务系统中采用微机局域网;第一个实现发行、交易、清算全程无纸化;第一个创造了交易所席位无形化;第一个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证券卫星专用网;第一个实现了实时成交回报;第一个创新了数字电话委托系统;单个交易日交易笔数达到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