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理性看待“境外奢侈品消费”


    本文刊发于2011年6月13日《中国旅游报》

地址: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1-06/13/content_24910.htm?div=-1

 

    近期,中国游客境外奢侈品(免税品)消费引发国内舆论的关注。有人认为,应当约束国人境外奢侈品消费,为国内相关产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同时避免国民财富流失。笔者认为,目前相关政策(如海关43号和54号令)已经较为严厉,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境外免税品消费增长的原因,并将关注和思考的重心转移到国内免税品市场的发展上。

    奢侈品消费者最主要的特征是品牌忠诚度很高,一般都购买一种或几种固定的品牌产品。过分苛刻地对待境外免税品消费,无法改变奢侈品市场的垄断型特征,也无法有效地促进市场竞争,对扶持国产品牌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让境外免税品消费退热,并不意味着能够刺激内需。

    近期,国人境外奢侈品消费增长“过头”,其实,有三个客观因素。第一,2010年出境旅游人次和消费额均出现高增长。2010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5739万人次,增长20.4%,出境旅游消费达到480亿美元,增长14%,创历史新高。如此高增长率必然引发境外免税品消费额猛涨。第二,截至目前,已有98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中国银联业务,持卡人的境外服务体系基本成型,大大便利了境外免税购物。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全球免税业的高速增长。

    2010年,全球免税业销售额大约650亿美元,近5年来年均增长3.2%,其中,香水和化妆品类免税商品依然稳居销售额第一位。其次,为酒水类、烟草类、食品类,这种免税商品结构,非常吻合中国游客的需求。

    根据2004年至2008年全球免税业的区域统计数字,2008年,欧洲销售额152.71亿美元,占比41.27%,下降了3.53%;亚太地区99.72亿美元,占比26.95%,上升了1.84%。同时,全球免税业已经转向旅游零售业,真正实现了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全球2000多家免税运营商经营着大约12000个品牌,总量超过25万种商品。所以,国人境外免税购物逐渐火热,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

    我们还应实事求是地看到,一方面,我们出境免税品消费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我们的入境免税品消费也在迅速增长。2010年,中国国旅免税品营业收入27.02亿元,同比增长21.74%。今后,我国免税品消费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有三:其一,我国的免税品销售渠道正在加速实现多元化,随着海南岛“离岛免税”政策深入推进,国人境内免税品消费将进一步高涨。其二,随着免税经营权的竞争加剧,免税品行业向旅游零售业的转型将大大提速。其三,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呈现高速增长势态。以2010年为例,我国入境旅游人数13376万人次,增长5.8%。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5566万人次,增长9.4%。其四,2010年,我国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7406家,比上年增长16.9%。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57亿美元,增长17.4%。持续旺盛的外资引进、持续增加的境外商务人员,将会有力促进境内免税品消费。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我国境内免税品消费进入了迅猛增长的发展期。免税业高速发展,一方面,造成“肥水流入外人田”,另一方面,确实吸引着境外财富的流入。因此,免税品消费所引起的财富转移现象,应该说是一“进”一“出”的双向流动。

    在全球化的时代,通过国际交换,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获得本国相对稀缺的产品,双边或多边贸易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在不遗余力地谋求扩大出口的同时,应该允许适度的境外免税品消费。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快速推动境内免税市场的发展,笔者根据实际调研,提出以下建议:

    1.以中免公司为主导的国有免税经营企业应在内地加快完善免税供应链建设。要加快完成海南岛内免税零售网络,做大做实海南的免税市场。另外,国内免税商品过分依赖烟酒类商品,目前尚未得到有效改观;外资和地方政府对免税经营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是主动应对,还是被动改革,留给国有免税经营者的回旋时间真的不多了。

    2.在桂林、舟山等地加快免税业务扩展,注重免税店的等级,可以先行先试市内免税店、免税商城等形式。舟山群岛四面环海,与大陆天然隔离,可以搞国人免(退)税购物试点。

    3.海南免税购物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海关54号令”针对的是入境本地居民,而国人自海南返回并非入境。所以,国人免税购物限额可以进一步柔性处理,可将境外和国内(非海南籍)游客的免税额度从5000元调至10000元,海南本地游客则维持5000元不变,从而有效刺激国人境内免税品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