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2011-05-08
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终审综述
3月6日,在提名名单经由南方都市报公布的当天上午,来自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专家马原、林建法、程光炜、程永新、王尧、阎晶明和谢有顺七位终审评委,在广州金桥酒店参加了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终评会议。谢有顺担任评委会的召集人。
本届终评会议讨论热烈,终审评委两度提请临时动议,魏微、欧阳江河增补进入“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的提名名单。由于“年度杰出作家”候选人也可自动进入后面的单项角逐,所以竞争非常激烈。
魏微、欧阳江河增补入提名名单
当天的评审历时三个多小时,在广州南方公证处的两位公证员的公证下,七位评委进行了两轮投票,最终确定了获奖者名单。投票前,每个评委对每个被提名的作家作品依次进行点评,明确表态自己倾向于将票投给哪位作家,并说明理由。
“我提议把小说家魏微增补到年度小说家的提名名单中,魏微中篇小说《沿河村纪事》对当代中国历史阶段性的历史型叙述,包括在叙述结构、文体风格上,都是她过去的创作所没有出现的,是2010年度一部重要的作品。”《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率先发言。对此,程永新、王尧、阎晶明等评委表示附议。
根据评奖章程第五条,若公布的提名作家作品出现遗漏,经三名或三名以上的终审评委联合提名,此作家作品可列入提名,直接进入终审评奖。依此程序,魏微增补进年度小说家提名。
在“年度诗人”提名讨论中,评委们认为,此前的提名过度看重正式出版的诗集,无形中忽略了一些在杂志上发表的重要诗作。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程光炜建议,提名欧阳江河的新作《泰姬陵之泪》进入终评,他认为,这30年来,欧阳江河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诗人,重视他这首新作,能让文学奖回到探索诗歌本体态度。“欧阳江河的诗作很大气,读起来能让我震慑。”《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说。对此附议的还有林建法、马原等人,超过了三名,欧阳江河被顺利增补到年度诗人的提名名单。
“年度杰出作家”第一轮张、刘胜出
根据评审程序,稍后的终评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进行的是“年度杰出作家”的评选,其他四个奖项则放在第二阶段中一并进行,不单独投票。投票分为两轮,第一轮投票结束后,得票排名前两位的作家进入第二轮。在第一轮投票之前,每个评委需要明确表示自己倾向于将票投给哪位作家,并说明理由。
在今年的“年度杰出作家”的评选中,共有:张炜、迟子建、张大春(台湾)、齐邦媛(台湾)、刘再复五位作家角逐这一个年度最为重头的奖项,胜出者将由南方都市报颁发10万元的奖金。
不少作家在今年都出版了颇有影响的新作。《文艺报》总编阎晶明表示:“提名上确实体现了2010年出版界、文学界的亮点。张炜对中国文学的质疑———中国作家沉静不下来,做了个很好的回应。齐邦媛的《巨流河》以从容笔法,叙述家国,既有历史感又有个人情怀。”
林建法认为“2010年杰出作家”应从刘再复、张炜中选择,进入第二轮再投票决议。他认为刘再复的文学成就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在1989年以前的,提出了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文学主体性理论等。1989年之后是第二个阶段,首先延续大陆时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考,再对海外中国文学研究提出批评,包括对张爱玲的小说和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这个在海外的影响比较大,还有对古典、经典著作,对现代美学经典著作的解读。他在2009出版《红楼四书》,2010有《双典批判》和《李泽厚美学概论》,包括《人文十三步》选集;其中,《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这篇文章在学界的影响比较大。”此外,他称张炜不容忽视。“张炜30岁时写出《古船》,35岁写出《九月寓言》,40岁写出《家族》。他是一位具有当代经典意义的杰出作家。”
接着,苏州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王尧表示,刘再复对他们这代人影响很大,也是对整个八十年代传统的形成是一个召唤和提醒。不过,他更倾向于张炜,他称“年度杰出作家”应当呈现出一种“大的气象”,“《你在高原》对于他自身来说也可称为小说创造的集大成者。无论是从技艺、文学,还是历史纵深感来看,张炜是一个有抱负的小说家,长期以来对小说艺术的追求令人钦佩。”
《你在高原》被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原称为“个人无法完成”的小说。“作为同行,我对《你在高原》给予最高的尊敬”,“张炜的个人风格十分独特的。他小说的诗意,对中国人在自己所处阶段的历史观念的反思,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小说家所不及的。”同时,他对《巨流河》同样关注,他建议将它放到“散文家”提名去,“个人与大历史的关系在《巨流河》中有充分的展示。这么一部如此杰出的作品,失之交臂也不合适。而她的家国情怀,是本届散文中的几个提名作家不可比拟的。”
《你在高原》同样地备受《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的关注,“《你在高原》450万字,写出来已经是十分令人敬佩。同时,这部小说是中国作家写得最长的小说,也是一个文化事件。”稍遗憾的是,他认为作者似乎没有给读者以停下来沉思的时间。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最后一个发言。“设置‘杰出作家’时要兼顾各种文体,同时要考虑到作家当年度的文学成就,和他之前的写作在文坛的影响。”谢有顺认为,刘再复不可忽略,继王国维后,解读《红楼梦》大多集中在版本、考据问题,很少能从《红楼梦》的艺术世界、精神世界作出新的诠释,而刘再复的解读是一个新的阶段。他若能胜出,也能改变一直以来都是小说家一家独大的获奖局面。此外,他也肯定张大春的重要性,“但他的《四喜忧国》、《离魂》是旧作重出”,“对于台湾和香港,作品在出版时差上可以宽松一些,但现在信息交流如此便利,不宜落差太大,还是要把眼光集中在他们的年度新作上。”同时,他认为,“齐邦媛这部作品写得沉静、大气,但大陆读者对她过往的文学成就认识不多,作为杰出作家提名,她写作的历史感似乎还不够充分。而张炜、迟子建结合得比较好,提名作品是年度新作,他们过往的写作成就也不言而喻。”
“年度杰出作家”的第一轮投票,张炜、刘再复胜出。
“年度小说家”支持中短篇创作
获“2010年度小说家”提名的有韩寒、韩东、杨争光、刘亮程以及来自香港的董启章。加上及终审会上新增补的作家魏微,“年度小说家”竞争非常激烈。
在“年度小说家”终评中,怎样突破现有文体限制,发掘出更为优异的小说写作风格,也成为讨论的重要议题。马原发现,“对中短篇侧重不够的现象,也是我们这几届固有的短板。”
程永新表示“倾向于把这个奖给魏微”,他认为,《沿河村纪事》的分量和价值,远远超过很多作家的长篇。“一个作家用一年的时间来写一个中篇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琢磨里面的语言的话,你也会发现这个作家很用心,非常讲究。”
阎晶明认为,他对刘亮程的《凿空》有深刻的印象,但他也同意魏微进入下轮角逐,“这里边有两个考虑,一是对中短篇小说的支持,不要把这个奖完全弄成一个鸿篇巨著奖,因为《你在高原》已经相当恢宏,通过这样一个奖来支持中短篇创作也有必要;第二个是大家提名的魏微也确实是在中短篇方面写作有成绩,同时非常认真的作家,认真到产量非常小。我认为她是中国70后作家中,能够写得给人有根基感的作家,有一种故乡感,这一点特别不容易。”他称,很多人写小说,故事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都可以,没有一种根性的感觉。而魏微始终有一种回到故乡的劲儿,同时对现实的碰撞,也是非常巧妙和艺术的。因此,他更倾向在刘亮程和魏微之间选择。
港台作家的崛起,在今年的评审中尤为受到评委的关注。“董启章香港小说式的写作,在华语圈中是挺特别的,和我们大陆的写法不太一样。他想象、虚构的方式非常特别,可能在内地找不出来的。”王尧评价道。同时,林建法认为,近些年的中篇小说比较成熟,他特别推崇魏微的写作,“还应当注意董启章。他的想象力和内地其他小说家们,不太一样。”
马原提到对80后作家关注的重要性。“韩寒的写作实际上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文笔本身的意义,一个是他是80后新生代影响最广泛的作家。”马原认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了九年,他做了一个反省:在广泛影响各个阅读层面人群的意义上,观众不太够。“网络文学也好,还有80后作家也好,此前虽有张悦然、笛安获奖,但我们对这一块整体关注还是弱了一些,毕竟这些人才是今后文学的主流。”可惜,他称韩寒的这部小说离他的阅读经验比较远,并没能特别地打动他。而谢有顺则希望大家关注年轻作家的崛起,韩寒式的写作方式,我们可能都是陌生的,但如何认识这类写作的意义,可能也需要评委们调整自己的阅读趣味,我们以往的趣味可能还是太单一了。对新的写作,一种和他们以往的阅读经验相疏离的写作,我们必须正视它。
“年度诗人”方面,程光炜认为欧阳江河是合适的人选,“我对诗,有一个固执的想法,就是要有一个精神高度。写人的伤痛、处境,思想一定要丰富深邃,要打动人。”
谢有顺则认为,由于之前诗歌提名太注重诗集,是一个局限,毕竟,能出诗集的诗人总是少数的,诗歌不是高产的艺术,比如,要等到欧阳江河出诗集可能要许多年,但读到欧阳江河的单首新作,却很容易,而他这首诗并不比一些人的诗集差。他也提到沈浩波的诗歌,有其猛烈而鲜明的风格,是异质经验,也是新的阅读享受,假如我们忽略他诗集后附录的那些评论,纯粹以诗歌而言,他的《蝴蝶》还是很有价值的。其他的评委也多看好欧阳江河的诗歌。
对新人提名最不满意
由于齐邦媛按照评委此前的倡议,划到“年度散文家”的提名中,与她一同角逐的还有慕容雪村、林贤治、梁鸿、毛尖、李长声。
程光炜认为,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下了好几年功夫,过去有一种很陈旧的提法,叫作“深入生活”,但是现在被抛弃,“现在我们很多作家都不深入生活,到一定资历的作家,感觉是活在生活外面”,而梁鸿这本书是做了大量的实证性的田野调查,是狠下功夫的一本书,反响也较好。“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农民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
对此,也有评委表示,对今年的散文家提名,他更关注写作的难度。齐邦媛对家国和历史的辨析,还有文字的修炼,是别人家写不出来的。梁鸿作品里的视角,对我们认识当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也是花了苦功、有难度的写作。大家更倾向于在梁鸿和齐邦媛中选择,这表明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散文的看法“非常不一样”,“我们历次评出来的都是不太符合正统价值观的散文”。
在“批评家”这一奖项的评选中,李洁非和张清华堪称热门人选。程永新认为,李洁非的写作有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在里面,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文学批评贡献来说,李洁非也是做得比较好的。张清华也获得了很多评委的好评,认为他的批评在思想性和文体感上有很好的综合。
在“年度最具潜力新人”的评选,也出现一个讨论高潮。在程光炜眼里,他对“新人的提名最不满意”,一度想弃权。他认为新人并非年龄概念,而是具备写作实力,他不太赞同小资、自我的写作概念。但谢有顺认为,新人奖含示对一个新作家的鼓励,也是对他们的写作未来的一种期许,不必太过苛责,本着对一种写作才华的珍视而言,现有的新人中,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每个人都是从稚嫩中成熟起来的。一些评委也提到,新人奖还是得考虑年龄,所以倾向于在李娟与七堇年这两位80后作家中抉择。阎晶明说,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虽然不能和她老师刘亮程相比。“但李娟比较踏实,描述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只是文章的水平有时太平均。”谢有顺则提到,李娟有自己写作的路子,出场方式亮丽,那种经验和感受,是独特而奇异的,他很喜欢。而七堇年的小说,语言利落,内含深切的情怀,尤其是她之前的《澜本嫁衣》,写得比《尘曲》好,这表明她具有不同寻常的才华,从她们两人中选一个,作为新人奖,其实并不弱。
终审现场,很多评委还对华语奖今后的奖项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采写:南都记者 陈晓勤
实习生 胡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