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2011-05-08
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昨在广州举行
张炜、魏微、欧阳江河、齐邦媛、张清华、七堇年分获六项大奖
南都讯“张炜是一个优秀的文学长跑选手,他用心跑了一千多万字,这是空前的,他对土地、历史、文化、精神的坚守让读者感动,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昨天下午,在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现场,当张炜从2006年度杰出作家韩少功和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轲手中接过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杰出作家的奖杯时,韩少功动容地如此称赞道。
近百著名作家诗人到场
张炜凭借耗时22年、450余万字的长篇巨作《你在高原》,一举击败获得提名的迟子建、张大春、刘再复等重量级作家,斩获2010年度杰出作家大奖。此外,魏微、欧阳江河、齐邦媛、张清华、七堇年分别获得2010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学评论家、年度最具潜力新人五大奖项。
昨天下午的颁奖典礼,年度散文家得主齐邦媛由于年岁过高,未能从台湾来到现场,委托台湾天下文化出版事业部总编辑许耀云代她领奖,其余获奖者均悉数到场并发表感言。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参加颁奖典礼,包括韩少功、韩东、王小妮、马原、郜元宝、谢有顺、朵渔、七堇年、李西闽、塞壬、李师江、郑小琼等。《新京报》、《京华时报》等近30家媒体记者及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几大门户网站参与报道。
九年评选彰显大奖价值立场
颁奖之前,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崔向红在致辞中称:“随着大奖的连续举办,公正独立创造的评奖原则让它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响力的扩大对主办方一方面是鼓励,意味着我们的评奖得到认同;另一方面是鞭策,要求我们做得更好,让我们坚持文学的纯粹性和评奖过程的公开透明,将评选过程敞开在阳光下,坚持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反抗遮蔽、崇尚开敞’的价值立场。”
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南都周刊总编辑陈朝华致辞时进一步阐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理念,“评选不仅仅是自信,更应该是价值观的强调。我们的获奖作品中隐含很多有意义的作品,在制定程序公开透明的基础上,我们唯一做的就是不干涉不过问。评奖永远是一个让人遗憾的行为艺术,我们不敢说这个奖是最权威的,但它绝对是最公开透明的;我们不敢说这个奖是最纯粹的,但它绝对是最有诚意的。”
由于终审评委马原身体临时抱恙,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终评委员会召集人谢有顺代表发言,他认为,以下三个特点让这个奖项具有了今天的影响力:理想主义的产物、评委和价值观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保留了对文学的敬畏和独立性。“我们每一次颁奖没有官方色彩,没有地位、权力的约束,这就是文学的活动,这是自第一届起就已经形成的氛围。”
微博直播盛典
在昨天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现场,一左一右两个荧光大幕挂在舞台两侧,首次通过微博全程直播盛典,网友评论通过大屏幕即时传到会场,网友“陈震滨”说,“韩少功用火柴点烟!真欢乐!”还有网友说,“希望七堇年可以摘取新人奖。”屏幕内容更新不断,深受现场观众欢迎。
特写
张炜:你要爱你的寂寞
最具分量的年度杰出作家是今年最后一个揭开谜底的奖项。张炜上台领奖时,毫不掩饰《你在高原》这部小说的创作难度,“有些写作是非常寂寞的,但你要爱你的寂寞,有足够的顽强。”“如果不是因为从二十年前就确认了这件事,并且半是职业习惯半是责任感地去一次次打磨它,我也会心烦意乱撒手不干的。”
《你在高原》被作者称为“个人最复杂的作品”,共39卷,450万字,历时22年创作完成,主人公宁伽是一个地质工作者,通过讲述他身上发生的离奇故事,反映1950年前后出生的那代人经历的反右、“文革”、中国转型,“希望通过此书恢复一些人的记忆,唤起激情,不忘他人的痛苦”。
齐邦媛:我的书替我还乡
许耀云代替齐邦媛领奖时,发表获奖感言说,齐邦媛在80来岁才创作出《巨流河》,文学之路很漫长,当得知获奖的时候,她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年纪非常大了,隔绝海峡60年,没有办法亲自到国内来领奖;另一方面,她觉得她的书替她还乡了”。
欧阳江河:对获奖荣幸又意外
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将年度诗人颁给了欧阳江河。他上台时称,这是首次在自己的国家获奖,“是一件深感荣幸而又十分意外的事情。”
令欧阳江河感到意外的两点是,“一是我最初并不在候选名单上,是终审评委根据评奖规则临时动议提名的,二是这个获奖作品是未完成的作品。”获奖作品《泰姬陵之泪》,是发表在《花城》上的一首长诗,目前已有四百行,欧阳江河计划将其写到六百行。
声音
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奖把年度散文家颁给齐邦媛,让人欣慰。张炜获年度杰出作家实至名归,他的《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都可以永留文学史。
让人遗憾的是,韩寒和慕容雪村在此次华语文学传媒奖中落选。个人认为,应更多把眼光放在民间,让更多作家、诗人进入这个评奖的视野。我想,若然如此,也是给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增辉。
——— 李西闽
我对获2010年度散文家齐邦媛及其作品《巨流河》,印象最为深刻。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感的作品,写的是真实发展的历史,内容有血有肉,十分有重量。如果今后的文学向这个方向发展,会有越来越多作品以史为鉴,书写国事家事。
———
王小妮
特别环节
现场悼念史铁生
在颁出年度杰出作家之前,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奖设立特别悼念环节,向2010年年底去世、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作家史铁生致敬。
主持人童月朗诵了史铁生《我与地坛》最后一章《病隙碎笔》,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南都周刊总编辑陈朝华还深情怀念了史铁生与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结缘的故事,表达对他的深深感激。2003年4月正值“非典”,“评委们跟史铁生商量请太太代领,但他坚决要到现场致谢,当他在台上艰难地迸出答谢词时,全场掌声雷动,场面感人至极。他的行动,为我们文学奖的品质做了非常好的见证”。
同年获奖的韩少功也记得,“在广州期间,史铁生还专门去医院做了次透析,其实是很痛苦的,但他仍保持笑容面对每个来访的人。”
采写:南都记者 颜亮 陈晓勤 实习生 邵英杰 胡骐冰 冯璐赟
摄影:南都记者 陈辉(除署名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终审结束
为配合“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等由南都举办的华语系列大奖的颁奖节奏,原定于4月初清明与谷雨之间举行的“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今年将改期至5月初举行,获奖名单将在颁奖典礼上正式对外公布。
评委推荐魏微《沿河村纪事》
七位终审评委是马原、程光炜、林建法、阎晶明、程永新、王尧和谢有顺,他们是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理论等领域的专家。在广州南方公证处的两位公证员的公证下,七位评委进行了两轮投票,最终确定了获奖者名单。投票前,每个评委对每个被提名的作家作品依次进行点评,明确表态自己倾向于将票投给哪位作家,并说明理由。
“我提议把小说家魏微增补到年度小说家的提名名单中,魏微中篇小说《沿河村纪事》,对当代中国历史阶段性的历史型叙述,包括在叙述结构、文体风格上,都是她过去的创作所没有出现的,是2010年度的一部重要的作品。”《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率先发言。对此,程永新、王尧、阎晶明等评委表示附议。
根据评奖章程第五条,若公布的提名作家作品出现遗漏,经三名或三名以上的终审评委联合提名,此作家作品可列入提名,直接进入终审评奖。依此程序,魏微增补进年度小说家提名
提议增设“非虚构写作”奖项
在“年度诗人”提名讨论中,评委们认为,此前的提名过度看重正式出版的诗集,无形中忽略了一些在杂志上发表的重要诗作。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程光炜建议,提名欧阳江河的新作《泰姬陵之泪》进入终评,他认为,这30年来,欧阳江河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诗人,重视他这首新作,能让文学奖回到探索诗歌本体态度。对此附议的还有林建法、马原等人,超过了三名,欧阳江河被顺利增补到“年度诗人”的提名名单。
终审现场,很多评委认为,现有的奖项已经很难全面概括现有的文学写作,比如非虚构类的写作,简单地归类于散文一项,似乎也显勉强。因此,一些评委提议在现有的奖项之外,可以考虑增设“非虚构写作”这个单项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前景可期
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副主任崔向红说,大奖创办前后已有十年时间,在中国目前的文学评奖格局中,她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评奖风格。“作为国内第一个实行实名投票制、并接受国家公证员全程监督的文学奖,她所建立起来的许多评奖规则,成了当下评奖界的共识。最新一届的茅盾文学奖组委会也于日前宣布,将在以后的评奖中实行实名投票制。”
崔向红说,在一个评奖公信力日益丧失的年代,“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相信评委的艺术判断力的同时,也建立起了透明的规则以制约人,“这种既相信人的艺术良知、也依赖制度约束的评奖文化,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能走到今天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