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外资利用重陷路径依赖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今年前4个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FDI)增长金额38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6.03%,增幅超过去年全年的17.4%。

  尽管金融危机曾对中国FDI利用规模形成了较大的短期负面影响,但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偶尔出现较大波动,FDI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

  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联和补充关系,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比接近50%,而外商投资企业中进行加工贸易的企业也占多数,这种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使得中国很大一部分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需求受制于出口需求。2011年4月当月中国出口155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创历史新高,比去年12月份1541亿美元的历史高点多出近16亿美元。出口的增加极大地激励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热情。

  后危机时代在世界经济格局激烈变革中,中国仍然是最受青睐的投资目标地,这无疑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中提供新的机遇。此外,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利用外资的结构也出现有利变化。1月至4月,中国服务业FDI增速快于其他产业。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2.66亿美元,同比增长31.26%,高于制造业22.91%的增速,占同期全国总量的比例也达到47.07%,高出制造业1.2个百分点。

  不过,也应注意到,FDI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路径依赖效应并未消减,甚至卷土重来。

  一是FDI的引智效果仍待增强。从投资来源地看,来自美国的投资出现下降。前4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475家,同比下降3.8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0.28亿美元,同比下降28%。

  二是在中国外部不平衡比较严重、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并且仍然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外资企业还在通过资本流入、贸易顺差与利润留存等方式,不断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考虑到中国外汇资产的低收益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高收益,以及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中国外汇资产与外资人民币资产的相对价值缩水,过去给中国带来效率改进的FDI,现在对中国的资源配置产生了很大的效率损失。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的新历史阶段,“调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比“保增长”更重要。当“人口红利”等因素示弱后,需要加大对资本和技术的投资来增加非农就业人数,以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引进FDI也应顺势而为。

  第一,早已摆脱资金匮乏的中国面临引进外资的回报率远高于对外投资的收益率这一最突出结构问题。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取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各种显性与隐性优惠政策,还其本来面目。

  第二,中国在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强劲的FDI需求偏好,彰显资本市场、银行体制、利率体制和结售汇制度中存在的某些金融体制缺陷。为此,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第三,当前,中国已全面进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发展阶段,应从“引进来”的单向资本流动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资本流动模式转换。一方面,加强国内企业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增加外资企业的高端生产环节的本土化程度,另一方面,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