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中汽协公布了一月车市产销数据。数据显示,一月份国内车市销量再创新高。达到190万辆。轿车销量首次超过百万辆。由于受春节长假的影响,加上政策退市,北京摇号、油价上涨等负面因素,业界普遍预测2月份的销量将下滑35%左右。于是,“汽车行业进入最后的疯狂”的观点又开始蔓延,一场关于汽车行业是否即将进入行业拐点的论战重新燃起。
那么,2011,“车市拐点”这头“狼”究竟会不会来?
首先,我们看宏观经济面。
中汽协在2月18日发布的行业数据通稿中说,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汽车工业近两年发展快速,尽管一些促进政策已经退出,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改变,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我们对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充满信心。由此可见,宏观经济面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中国经济继续向好,因此,市场也不会发生大的衰退。
我们可以对比2009年车市。2008年经历了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冲击,很多人预测中国车市会出现负增长。但是,由于受市场刚性需求的强烈支撑,2009年中国车市非但没有出现负的增长,而且出现了大幅上涨态势,令许多市场悲观者大跌眼镜。
其次看政策对市场走势的影响。
2010年,经济型轿车由于受政策眷顾,销量一直很坚挺。一旦鼓励政策退出,很多人会担心以经济型轿车为底座的汽车市场会产生崩溃性的下滑。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从一月份市场数据来看,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107.91万辆,同比增长14.67%,环比增长16.50%,分别比乘用车销售整体增速低1.5和0.34个百分点。但是,1.6—2.0升排量的乘用车销售30.18万辆,同比增长25.69%,环比增长21.49%,明显高于1.6升及以下排量的车型。购置税优惠等政策的取消对低排量车型销售的影响有所显现,但是,消费者会把注意力转向中级车和中高级车。有业界专家预言,2011年,中高级车市将实现高速发展。这就意味着,厂商的销售额和利润将提高,经营质量将好于以往,有利于汽车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再者,决定市场的是消费需求(包括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而不是政策和油价。需求是内因,而政策和燃油价格的变化是外因。因此,持续的刚性需求足以缓冲甚至抵消来自政策和油价等因素的影响,市场还将保持甚至超过2010年的发展速度。
第三,分析一下消费群体和环境的变化。
众所周知,目前,在国内汽车市场,二三级甚至四级市场增长强劲。笔者春节回家乡,发现高速公路、省道和市道上,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各种汽车在飞奔。而在县级城市,不管是外出打工的,还是在地方教书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忙着学驾照,准备购车。消费群体的变化和市场的刚性需求可见一斑。
从消费环境来看,拥堵和停车难似乎困扰着车市。但是,笔者回家过春节时发现,高速公路的普及令人始料不及。以前到武汉,只能开车走京港澳高速一条路。现在又增加了一条“大广高速”(从大庆到广州),而且道路状况非常好。就老家一个县级市,目前就有几条高速公路可以到达。一些高速公路甚至在导航仪的数据库里都还没来得及更新而查不到。而且市级公路、乡级公路和村级公路也修得非常好。这就给人们驾车出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上目前,各大中城市正着手对城市的交通市政设施进行改善甚至重新规划,相信不久的将来,拥堵和停车难将得到实质性缓解。
最后,从汽车产品的供给来看,非常充足且一直有产能过剩直说存在。这种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直接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并且目前市场上推出的新车,在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外观方面比前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满足市场各种不同需求,消费者基本可以全球同步享受最新汽车技术成果,加上厂商在营销推广等方面策略和手段的多样化,市场产销两旺的局面将持续下去。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窃以为,2009年,在一片“狼来了”的呼声下,国内车市却给了厂商一个大大的惊喜,很多厂家因为轻信传言缩减产量而后悔不迭。同样,2011,“车市拐点”这头“狼”不仅不会来,而且车市极有可能还将以30%左右的增幅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