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近年来,新升级国家高新区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科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以升级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加突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突出服务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突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所在区域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典范。站在新的起点上,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将在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建设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建设成为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是历史赋于国家高新区的使命。

  科学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学布局,积极发展与自身区域优势相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得以快速发展的秘笈。

  柳州高新区在发展新材料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创新实践中,柳州高新区深入实施“柳州创造”战略,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高附加值、高产值、节能低耗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打造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以锡、铟、锑、锌等为主的深加工产品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推动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孵化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柳州高新区在ITO靶材扩建工程以及硫酸亚锡、锡基合金、氯化亚锡、焊料、焊锡粉等锡系列深加工产品领域,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锡深加工产品基地。同时,柳州高新区的铝深加工产业也取得新进展,成功开发、生产了铝板带、铝箔及缸盖、缸体、轮毂等一系列铝压铸件产品。2010年,柳州高新区申报创建国家工程机械以及预应力机具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先进制造基地;联合广西铟行业协会企业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推动铟收储,进行铟靶材、铜铟镓锡太阳能薄膜电池等重大项目的联合科技攻关。

  唐山高新区结合传统工业发展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速,“高端”、“智造”成为引导唐山高新区发展的支撑力量。总投资1.5亿元的开诚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一期工程项目现已建成,首台KRZⅠ矿用井下机器人装置于今年7月正式下线,该项目达产后每年将新增销售收入27亿元、利税5亿元。总投资11.1亿元、主要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改写我国大型模锻装备历史的中冶京唐大型多向模锻项目正在安装调试设备,预计近期建成投产。此外,还有总投资3.95亿元的开诚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二期工程、总投资3亿元的汇中超声测流研发生产基地、总投资2.5亿元的百川车辆维修装备研发基地、总投资4.1亿元的开元特种焊接机器人、总投资2.15亿元的亚特铝罐车等19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正在加紧推进,预计近期将开工建设。

  在新余高新区,光伏产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新余高新区光伏产业于2005年起步,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77.95亿元,占园区总量的60.37%,年平均增长率达268%,光伏产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2010年,江西赛维LDK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19.66亿元,拥有硅料产能1万吨,硅片产能3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达500兆瓦。目前,赛维LDK公司马洪硅料项目、1000MW电池片项目,中材公司二期扩建石英陶瓷坩埚项目、单晶硅项目,天能公司及圣伯德公司的电池组件项目均已建成投产。

  产业集群给力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产业集群不仅能大大加快新升级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国家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昆山高新区初步形成以模具为特色的精密机械产业集群,以太阳能、风能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以新型平板显示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据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介绍,国家火炬计划昆山模具产业基地已集聚了以全球著名模具企业鸿准模具、国家进冲模行业标准牵头起草单位嘉华电子为代表的800多家模具企业,其中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有34家,形成了包括模具标准件、模具材料和模具机械等在内的模具产业链,2010年模具销售额超过120亿元。国家火炬计划昆山可再生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已集聚了茂迪新能源、迅力光能、华风风电等太阳能和风能企业30家,201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昆山高新区以TFT-LCD和OLED为重点,加快了以新型平板显示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核心企业维信诺公司实施国家863计划项目、投资12亿元建设的国内首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LED大规模生产线已于2008年正式投产,该公司还牵头成立了江苏省OLED产业联盟。

  芜湖高新区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方向,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芜湖高新区根据自身实际,在原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等4个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整合并锁定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园区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力争在5年时间内,将园区打造成涉及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和围绕节能环保产业的各类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芜湖高新区规划5年内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1000亿元,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带动性的企业8家以上,其中营业额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营业额在5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同时,芜湖高新区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提高产业集群建设成效,完成了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规划和节能环保特色产业集群规划,修编4个主导产业规划。芜湖高新区还实行精准化招商,加快企业集聚,根据园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招商指导目录,有的放矢地开展招商选资工作,延长产业链条,营造产业生态。

  营口高新区建区近20年来,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两大特色产业集群颇具规模,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2010年,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实现产值335.3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22.2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213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78%。营口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以辽宁卓异科技有限公司、营口洪源玻纤科技有限公司等新材料企业为龙头,基本形成了以碳化硅、硅藻土、镁质材料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预计到“十二五”末,营口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可实现产值500亿-800亿元。另外,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营口高新区传统主导产业,目前已有10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先后入驻园区,重点研发重大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元件和通用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拥有专用机床、汽车关键零部件、特种车辆、船舶、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综合利用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产品200余种,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产值50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后劲更足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这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升级国家高新区正全力以赴。

  蚌埠高新区提出要大力发展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构建以电子信息为首位产业,以生物质、碳纤维与玻璃新材料为重点培育新兴产业,以装备制造为重要支柱的产业结构。力争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成为国内通信测试、传感器、电子元器件、显示器件领域的领跑者和重要的LED产业基地;生物质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建成我国最具竞争力的生物质产业基地及产业创新中心;碳纤维与玻璃新材料产业形成2-3家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居于领导地位的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以工程机械为主导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另外,规划建设好四大产业园,依据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重点规划建设电子工业园、生物质产业园、新材料科技园、特种车工业园等四大产业园区。力争到2015年,四大产业园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

  绍兴高新区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努力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规模。绍兴高新区将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增加研发投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掌握光电系列、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和应用软件的核心技术,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依托国家火炬计划以及绍兴市“330海外英才计划”等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档次和竞争力。绍兴高新区将以科创大厦为依托,着眼内生增长,通过引导具备条件和实力的孵化企业毕业,大力培育在产业细分领域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小而优、小而强”高技术制造企业;以推进美国南加州大学多媒体通信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培育完善相关产业链,争取在园区形成全国最大的电子监控设备研发基地,进一步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实力。绍兴高新区将大力发展以激光全息转移印刷为代表的高档封装膜以及以BOPET为代表的保鲜膜、封装膜,引进材料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检测平台,加强国际合作,实行开放式创新,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加大对研发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投入,加快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