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基调,结构升级的方向是服务业,核心是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结构调整不得不为,这主要源自国内外的压力。
国际看,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预示着出口导向必须转向内需扩大。国内看,剩余劳动力不再充裕,意味着低成本制造不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人口红利趋于消失,意味着投资驱动性经济增长能力减弱,节能减排成为世界性趋势,意味着资源消耗性经济难以维持。
工业仍占GDP主要部分,但服务业比重加大;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持续下降,目前已不足50%,这共同预示着尽管工业化进程仍在继续,但开始进入中后期,结构升级的方向是服务业。
在过去三十余年中,中国进行双重转轨;即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这一转轨过程是有改革开放推动的。使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化进程都与世界接轨,从而成为最大的开放经济体。
从未来看,中国经济仍处于转轨之中,其长期趋势性增长因素——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在继续。受这一趋势因素推动,中国经济仍能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但与此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已步入中后期,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已经开始。
从较长时期来看,2009-2011 年将是中国经济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实行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欧美的消费需求在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之后将进入平稳增长期,中国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政治的长治久安必须理顺房地产市场,中国,这个过去几年一直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国家,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任务艰巨。
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内需不足。若想加快发展,必须依靠外需。而外需一旦变化,则必然出现经济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就是例证。
要应对上述严峻挑战,必须要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扩大国内市场,使经济发展不完全依赖于外需,从而可持续。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政策需要系统性调整,并由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 从供给推动的角度转向需求培育的角度,是政策转变的要点,相应的经济结构将由第二产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核心是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低,主要倚重于工资性收入,而工资性收入水平偏低。农村居民主要依赖于农产品收入,但农产品价格偏低。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对“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其中,《建议》中第二部分第二条至为重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能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居民收入要做到“两个提高”和“两个同步”两个提高:在初级分配中,提高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在国民收入中,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两个同步:居民收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同步,居民收入与GDP增长相同步。
在未来十年中,GDP增长将保持8%以上,如果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则十年内居民收入翻番。在未来五年中,如加上社会保障开支力度加大,预计包括工资在内的居民收入有望达到15%左右,这意味着居民收入五年内翻番。
“十二五”规划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中心,通过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一系列改革,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
由于“十五”、“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预计在“十二五”规划约束性考核指标中,经济发展类指标的权重将有所下降,而社会发展指标权重将大幅提高。
“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火车头”
评论
编辑推荐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