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先生不断揭露学术界的一些造假现象,让我知道学术界并非那么神秘、神圣和干净。我记得读中学时,看到报纸杂志上介绍某人是什么院士啊、什么教授啊,心里不知不觉就会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但现在,这种感觉再也没有了。当然,一些在本职工作中尽到自己的本分的人值得尊敬。有些人责怪方舟子先生批评造假时只敢挑软的,而对那些权贵却一言不发。我想,不能对方提太高的要求,毕竟学术打假不应该只是他一个人的事。我也不想去揣测别人做什么事的动机,所以,有人说方打假有什么意图,我不想追问。另一方面,当我们看到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拿了什么博士、教授之类的名头,大家只需互相递个眼神,睁大眼睛“哦”一声,然后会心的一笑就是,别太当回事。
贺卫方先生被质疑有没有资格做教授时,不需要太认真的把它当做对自己的侮辱似的,即使按照方舟子所说的没有做成教授又何妨呢?因为教授这个称谓在这个国家已经变成一个多少具有一点讽刺意味的名词了,别太在意。所以,我个人更愿意称“贺卫方先生”(正如我称尊敬的胡适先生一样)。方舟子是不是不太幽默啊?在中国当下的状态下,竟然还那么严肃,竟然还谈学术论文。有些人一年发表一百多篇论文,是不是就有足够的资格做教授?你要知道,在中国发表论文就是那么回事就行了。所以我一看到某某人论文有多少、著作有多少也就会心一笑。轻松点!!!!!不仅仅是发论文,还包括什么课题、项目之类的。申请课题时都要列清楚费用的具体开支,有多少人是真正将获得的资助用于研究的?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到当下整个学术状态。
似乎我上段文字有替贺卫方先生辩护之嫌,我不掩饰对他的尊重,因为他在中国法学界的影响和对中国法治化建设中充当学者的角色,以及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足以让我这样的后学尊重。北大因为还有贺卫方这样的学者使它还拥有一点点仅存的作为北大的尊严。我自己很讨厌听到“什么什么创新”,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多少年才能出一个像老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康德、斯密、休谟、孟德斯鸠、米塞斯那样的人啊?中国还能出胡适、陈寅恪那样的人吗?微乎其微。同样,中国的自然科学好像也找不出几个拿得出手的人物吧。偏重哪个学科都是错误的,一些学理工科的瞧不起学文史哲的,这是无知的偏见。如果没有好的制度,科学家们完全可能沦为刽子手的帮凶。现在,我们急需要做的不是好高骛远的追求什么顶尖论文,而是像修金字塔一样先把基石打实。我甚至认为,那些动不动就“著作等身”的人是浪费了资源。轻松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