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群雄并起


  岁末年初,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再次热闹开场。因为工作关系,最近几年我或多或少参与了评选过程并与部分候选人有所接触,整体感觉是选出众望所归的人并不太难。但今年,在拿到20人入围名单后,要从中投票选出10人,我开始犯难了。

  难处在于,入围名单里虽有刘永好、董明珠等知名企业家,虽有陈元、常小兵等央企掌门人,但总体上看,今年入围名单与过去10年相比,如雷贯耳程度还是略逊一筹。

  有媒体同行分析说,原因之一是许多“教父”级的中国企业家,比如柳传志、张瑞敏等,以及“泰斗”级的知名经济学家,比如吴敬琏、厉以宁等,均已被评过了,巨人之后,后继乏人呵!的确,每年选10人,10年100人,该当选的早就入选,甚至不排除不该当选的也因机缘巧合而列入这经济年度人物的百人“仙班”。

  按此逻辑,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似乎难以为继,难怪媒体同行石述思先生追问:今年的人物评选注定难产?他的担忧在于:缺少了巨人的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还有多大价值。我和老石在新浪微博交流:部分同意他的分析,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需要提出来讨论。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很乐意看到一个巨人淡化、但群雄并起的中国经济和企业新时代。

  巨人是有光辉的,影响一大片,山呼海啸。但任何巨人也都是有局限的,尤其是在经济和企业领域,他们会老去,会才尽,因此必然会淡出,无法真正做一棵常青树。一个经济体如果过多寄望于巨人的辉煌,很可能是大树底下不长草,整体经济和企业生态是有问题的。

  而群雄并起则是更为健康的一种经济生态,它表明更多人有机会做大做强、差异竞争,以不同方式达到商业上的成就或技术上的突破。惟有这种时候,我们或可说,一个经济体是生生不息的,而这正是中国经济、特别是企业界可以转型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基因所在。

  按这样的逻辑,再看今年的入围名单,就会有很多新感慨,因为进步和变化已悄然发生。

  单纯的人物知名度或企业规模,并不是压倒一切的重要标尺,更多创新和创造型企业领导者在进入评选范围。比如专注于太阳能的黄鸣和风电的张传卫,做LED驱动器技术的华桂潮、漏电保护器的陈伍胜、搞移动通信标准研发的真才基,以及负责探月工程的孙家栋等。

  这里面有规模巨大的央企和资源丰富的战略工程,但更多的是通过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细分行业龙头。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是简单地靠规模取胜,不是依赖于某种不可复制的政策或资源优势,而是以务实、执着的商业方式,获取了令对手不得不尊敬的成果。

  而反过来,当积极参与竞争并从中胜出已不是问题,企业本身也自然做大。他们自觉不自觉选择的由强而大的发展路途,与此前堪称巨人的商业领袖们,事实上已开始分道扬鑣。简要的数据对比也可以发现,当年入选的诸多重量级企业,年销售额不过10亿上下,而如今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兴企业,也在接过或跃过10亿级门槛。

  同样重要的变化还在于,过去十年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加速全球化的十年,中国经济和企业界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全面地受到国际竞争影响,既受其冲击,亦得其所赐。那些眼光独到、行动迅速且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因此如鱼得水,后来居上。

  这些新生的力量,事实上在推动一个中国经济和企业界“群雄并起”的新时代,英雄不问出处,竞争成王败寇。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以更生动、更现实、更全球化的竞争方式教育着我们,同时逐步造就中国经济和企业界的新生态、新传奇。

  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中国经济和企业界既把眼光放在全球,同时更扎根于中国本土。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上升为全球老二,特别是随着金融危机冲击了一大批堪为典范的跨国公司之后,中国企业忽然发现,他们已处于国际竞争和行业排名前列,在中国第一,往往就是世界第一,在中国领先,在全球也多不吃亏,他们在接近世界级企业梦想。

  这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让人欣慰的新变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将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年度人物,尤其是在特定的行业和细分领域。而随着竞争的激烈以及企业做强做大势头的延续,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将有更多机会影响中国以外的世界。

  当然,这一切更美好的未来,需要中国经济和企业界的自强不息,其核心则是更充分的市场竞争。以在美国打赢知识产权官司的陈伍胜为例,在入围节目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辑刘洲伟问他:一家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不远万里,在美国,用当地的律师,花费1000多万美元,历时数年,赢得多场知识产权官司完胜的经历,是偶然还是幸运?

  陈伍胜当时回答说,当然有运气成份,但必然性在于他的企业的确拥有并不断创造着新的专利技术,有这些支撑,他不仅会赢得官局,而且会赢得市场。我相信这个答案。因为这里面包含着朴素但管用的市场竞争道理:勇者胜、智者胜、韧者胜。

  如果从今年开始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可以更好地超越企业巨人的名利场效应,更认真地评选出一批代表中国经济转型、创新和竞争的新成长者,那将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