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曾经在文章《国家阴阳之间的扩张与防御(7月28日)》中说,人的思想有阴性与阳性之分;执政者也是如此;国家更是如此。本文继续就这个主题,从东西方对比的角度说中国称霸世界的事情。
中国从本质上是个阴性国家,这从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造诣就可以看出来。这些点,每个推广开来都有很多的内容。
在中国,婚姻不是两个人个体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甚至家族的融合,不管是通过祭祀还是通过教育,现世的人活在家族与祖先的阴影之中,同样在东亚的日本与韩国,以及南亚的印度,这是极为类似的,因为他们更注重传统,更注重对祖先的忠诚与传承。
而西方国家,则是宁愿与家族割裂也不破坏个人的婚姻选择,比如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比如曾经为了美人儿放弃江山的国王,都是这种意识的典型代表。
那种世袭的王位与贵族头衔以及家族企业等荣耀与责任之外,西方人士并不以子承父业为荣。子女更喜欢抛开前人的那些光环与束缚,自己去充当世界;而在中国则不同,一项小小的技艺,一份微不足道的工作,后世子孙都有继承下来的责任与义务,这不是说中国人的因循守旧,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外界的压力使然。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这些国家,任何个性化的表白比如自由恋爱,私奔、在婚姻等方面自作主张等等都是西方化的影响。虽然中国人在历史上也有舍弃家族之间的差异,放弃门当户对的硬条件,开放之后也是恋爱、结婚、离婚甚至同居自由,但那大体是在一个人飘零在外,也有野蛮女友、或者是河东狮一样的女人,但那是开放之后,吸收了西方价值观的因素之后,才强化的。在中国的文化中原本就是异态。
中国的大陆情结、思想情结就决定了中国人不可能称霸。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发展的趋势是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一直到被大海阻隔住了去路才停下不断逃难脚步的,而在民众的迁徙原因之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被战乱,另一部分是被生计所压迫的前提下,才做出的无奈选择;即使飘零海外,不管是留学还是就业,或者是辛苦地做劳工,内心都是那种漂泊的感受,都难以逃脱以叶落归根为认祖归宗的终极表现。
所以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却是中国心”的,中国人是缺乏对“我的心无处不在”的漂泊沧桑的追求的,即使身在异土,内心都会牵挂故乡,牵挂家里的那些零碎的美好记忆,直到回归踏上家乡的土地,叩响了家里的门的那一刻,那颗漂泊的心才会得到稍许的慰藉。
从无奈到回归,这是一个轮回。这种轮回就决定了,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缺乏反客为主的驱动力的。更缺乏称霸的内在因子。
就如许多学者所达成共识的一样,国际化的本质就是西方化。
在本人看来,在西方化的影响之下,中国人已经在努力地把自己从悠久的历史关系中割裂开来,个性化、商品化、城市化与国际化总体而言就是西方化的表现形式。
即使在盛唐、大宋与明代最辉煌的时候,中国人都没想着侵占别人的国土,掠夺别人的资源。以郑和所率领的船队规模与技术,只要大明王朝有扩张的心思,基本上都会是所向披靡,兵不血刃的,但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带去的仅仅是天朝大国的和平共处,花花草草以及礼品,是宽广的胸怀以及友善的给予。
被割裂的中国什么都不是,除了大片的版图、大量的人口压力,被吹出泡泡的GDP,被扭曲的CPI,被渲染的民众欢乐与满足,持续性的外露的快乐与满足是表面现象,CPI中有大量的外部因素没有被算进去,GDP更多地流入了外资的口袋,版图上天灾人祸不断,儒家经典的核心内涵就是臣服于忠诚,中国人正在将自己当下与悠久的历史传统割裂开来,更不用说内外勾结,利益输送,以及独特的社会环境让民众内心遭遇重大打击的国民感情了。
中国很难找到真正让当下人切实感觉自豪的因素,更不用说称霸的意愿、勇气与胆识了。
反观西方:欧洲人不是强盗就是思想家。
欧洲人的兴起充其量是几百年的历史,从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到商业体系的建立,从金融系统的完善到殖民倾向成为欧洲诸国的国策,不管是对亚洲、非洲还是美洲的殖民化,都体现出了欧洲人的主动侵略的本性。那是由大的帝国分裂成为小国,并在小国之间持续地争战所决定的,颇有些先秦春秋战国时候的局势之翻版。
出生于苏格兰的约翰-罗(1671-1729),这个因为跟人决斗而获得死刑的犯人,越狱潜逃之后才捡了一条命。后来通过赌博而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由于在法国推行银行信贷、股票与债券。创造出了大量的财富泡沫。他指望通过大量的信贷与纸币来维持经济的长期繁荣,他认为真正的财富是商品、企业和贸易,而不是货币本身。他认为货币不应该是金属的,而一个是银行按照经济需要而发行的钞票(纸币)他给银行规定了信贷扩张政策,提供超过银行库存金属货币量好几倍的贷款,同时要求银行由国家经营,并执行国家的经济政策。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撑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贪婪扩张。
单纯从这一点看,不仅领先早于约翰-罗几十年的万历内阁首辅张居正,甚至比当今中国的许多改革家和政客都要领先。毕竟中国完全有实力撤去对美国的追捧,让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更快一些,但很遗憾的是,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宛如温吞水,即使有被烧开的那一天,也难免会丧失最佳的时机,所以说从财政与货币政策上,中国同样不大可能称霸。
美国人不过是欧洲人的翻版,但由于拥有几乎半个大陆的扩展空间,所以除了印第安土著以及南方奴隶制度的保护势力之外,几乎没有遭遇什么抵抗。美国人用军事与资本手段,用大炮加印钞机扩充自己的地盘,即使是朝西部的侵略,都被特有的意识形态强行打上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烙印。这一点在上个世纪中期的西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中国人对欧洲、美国的推崇,很多时候是在于对他们所拥有的财富的羡慕。
再来看日本。
从秦始皇的徐福东渡时代开始,日本一直在受中国的影响,在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默默无闻,到唐代鉴真东渡以及日本派遣唐使的方式继续学习中国的优秀经验,甚至其国都的建筑格局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大唐时代的长安模仿来的。在唐代之后的几百年之中,日本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岛国,直到明代中期嘉靖时代,才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即使那样的骚扰与挑衅,都被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打得落花流水。
日本原来是以中国为榜样的,直到见识到了英法联军在鸦片战争时候的船坚炮利,以及晚清政府的溃不成军,不仅让日本人重新认识那个曾经跟在其后亦步亦趋的大国,而且将其视作反面典型与假想敌。
晚清军事与政治因素在英法联军面前的软弱,使得日本在中国人面前抬起了头,在此之后,在1853年美国海军上尉佩里率领“黑船舰队”粗暴地进入江户湾,美国人入侵之后,日本在1858年遭遇欧美列强的分割,同样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那些条约之中,日本接受了西方列强的贸易,对日本的主要港口实行治外法权,而且在1859年西方列强迫使日本取消以及执行了300年的对基督教的禁令。
面临“大清偶像”倒下的日本,刚好处于明治时代,他们转而将学习的对象转向西方,他们以英国为范例修建铁路,效仿美国建立大学体系,削弱了武士阶层力量,迁都江户并改名东京。
然后日本从1873年借鉴法国的学区制改革教育体系,效法英国的海军、法国、德国的陆军系统打造海军,那支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大清的北洋水师,狮子大开口地向晚清讨要战争赔款,并从此建立了与中国抗争的信心,改变了对中国落后的格局。
日本从大清赔款之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并逐渐拉大了与没落的晚清的实力差距,中国在连续不断的受到侵略的状态之中,不管是在军事上、经济上还是在文化心态上都逐渐处于下风。更有美国人在二战战败之后的财力支持下,创建了高效的企业运营机制与文化,而成就了日本将近40年的辉煌。
中国台湾受到日本的影响,中国香港受到英国的影响,中国澳门受到葡萄牙殖民者的影响,也是西方化程度比较大的地区。而韩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崛起,同样是受到晚清在与欧洲列强硬碰硬的战争以及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之后,才转而投向美国保护的怀抱的。
阳性的国家以殖民化、侵略为核心战略,以学术作为其理论支撑,比如欧洲、美国以及原本就没有什么资源而依靠美国霸权主义庇护的日本、韩国,从本质上就是阳性的成分更大一些的;阴性的国家则偏安一隅,宅心仁厚,比如中国、东盟、东欧、加勒比海与南美以及非洲的许多国家。虽然内战频繁,但总体而言可以归纳进入阴性国家的范畴。
总之,要说中国会称霸世界,从任何角度推敲起来,都不大可能。
——至少我不信!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