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金面的另一面


    去年下半年以来,股市运行明显受困于资金面,换言之也就是供求矛盾日益尖锐。成交量逐步减少、换手率快速下滑和股指不断回落,自然也就成为了近一年来大盘运行的重要特征。最近股市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人们原本已经很低落的投资信心又被激发起来。但是此刻很多投资者还是担忧着资金供应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供求关系的明显改善,那么后市大盘恐怕仍然难以出现大的起色。

  这样的观点显然是有道理的。回顾一下A股市场,每次大行情的到来都与资金供应的宽松有关,而在这背后则是市场投资热情的一次高涨,储蓄资金向股市的大规模转移。1992-1993年的认购证发行形成了第一次投资股市的高潮,部分金融意识比较强的投资者开始携资入市;1999年的网络股热潮以及新股的大规模发行带来了又一次的投资股市高潮,那些风险意识比较强的投资者纷纷入市;再有就是2006-2007年的股改行情,那个时候正逢基金大规模发展,巨量的银行储蓄借助基金渠道进入股市,形成了第三次投资股市高潮。在每次高潮出现时,由于资金供应充裕,也就不断推高了大盘,走出了强劲的创新高行情。但是每次高潮过后也往往会有低谷,也就是原先这种模式下的资金入市出现了瓶颈,于是进入股市的资金少了,这也就为大盘调整埋下了伏笔。现在来看,在前两年资金借助基金渠道入市以后,现在这种形式已经式微了,也就是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已经很难再有大量资金来申购基金了。于是,最终股市的资金供应发生了问题。 此博客推荐一个不错的网站   但是股票供应却还是一路高歌猛进。近两年来股市主要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扩容压力,一个是限售股的大量解禁,另一个是上市公司的大规模再融资,还有一个则是新股的超强度发行。今年的情况是,虽然限售股解禁压力体现的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因为上市银行有着强烈的再融资需求,所以这方面的压力巨大。而新股毫不松懈地快速发行,客观上也给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供求矛盾因此变得突出。有人幻想扩容是否能有所放缓,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投资者对股市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显然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现在人们也多少看到了资金面得到改善的某些信号,一个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在股价低迷的时候有比较明显的增持动作出现,特别是一些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股价跌得比较多,但公司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都很低,这个时候往往就有大股东主动出手增持。这类资金虽然与严格意义上的二级市场买卖股票的资金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在增加对股票的需求上其作用还是明显的;另一个是保险机构提高了进入股市的资金比例,最新的计划是20%。由于国内保险资金规模巨大,而投资渠道又相对缺乏,原先大量投资的固定收益品种很难满足其对收益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加大对资本市场的关注,从试探性地买基金到有限制地买股票,再到现在增加投资股票规模,说明他们在这方面的动作越来越大。这种状况的发展,自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股市资金匮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