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点评:药企需要“点突破”


案例
Z药业建厂已经50多年,以生产、销售OTC中成药品种为主,处方药依靠招商代理模式,市场基本上限于省内。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在品牌建设、研发与技术、市场网络、队伍建设等方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企业规模长期徘徊在三、五千万元。经过仔细筛选,发现治疗结石的产品T 生产厂家较少,具有一定的产品卖点:纯中药制剂,效果较好。同时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虽然开发的医院较少,但有几家的科主任认同度较好。此外,当地结石病发病率较高,但还没有出现突出的强势品牌。因此,企业决定加大学术推广力度,优先做大产品T。企业依托区域性专业学会的专家,与代理商密切配合,通过积极参加省级学术会议、医院推广会、科室会、临床观察、论文发表、专业杂志刊登广告等形式,使原有医院的销量有了较大提高,并开发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医院。目前产品T在省内同类品种中名列前茅,单产品销售由2000多万上升到近5000万。
由于资源和能力的限制,招商代理模式是很多中小企业的无奈选择。但大部分企业除了拼价格外,忽视了代理商管理、学术推广等其他市场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而事实证明,单纯拼价格鲜有成功者。Z企业通过加强学术推广,不但密切了与代理商的合作关系,还大大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Z药业的成功之处,就是成功地将差异化战略(营销模式由简单的招商代理增加学术推广、公共关系,实际上属于“服务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集中资源于一个产品、一种策略和一个区域性市场,是产品集中化战略、地区集中化战略,外加“策略集中化战略”)有机结合,即差异化聚集战略。
持续构建核心竞争力是小普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基本竞争战略是一种静态思维,是将市场、竞争对手、消费者置于战略设计流程的出发点上。差异化聚焦战略——“一招先”——只能帮助小型企业奠定短期生存的基础,要想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壮大,则必须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而长期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做到“招招先”,必须通过不断创新、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能实现。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否以低成本、并以超过对手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通过一系列持续提高和强化来实现的,它应该成为企业的战略核心。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①研究开发能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②不断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③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建设、整体协调和资源配置);④应变能力(因时、因地、因对手、因对象而变化)。
企业如何识别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比竞争对手好的或不容易模仿的”资源或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药企需要“点突破” 2010.3.22
季伟
Z药业的情况具有广泛意义。和它一样,众多制药企业面临着如下无法突破的现状:营销模式上已经习惯了代理制,渠道控制上显出乏力;品种上面临着同质化问题,缺少特色;整体实力上,无法快速形成全国性的营销系统。
而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企业又必须走出这种格局,打开局面,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否则,在全国性品牌的压制和区域品牌的合力绞杀下,企业没有可能偏安一隅,只会被无情地绞杀。
怎么办?这是众多有雄心、有抱负的企业家们异常迫切的问题。尤其在部分产品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或部分“省医保”后,这种希冀营销突围、快速发展的美好愿望,便在内心不可遏制地“心生呼啸”。
Z企业的解决策略,是一种相对理想和稳妥的方式。聚焦竞争少、有卖点、区域市场容量较大、有一定终端资源的T产品,然后按照处方药的学术推广常规方式,在终端的广度上做开发,做深度上促进上量,获得了显著的市场业绩。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这是一剂众多制药企业普适性的营销突围“药方”。这种策略可以概括为“点突破”式的聚焦策略,通过主动改变营销资源的投入方向,在产品、市场上集中兵力,形成局部竞争优势,同时能轻装上阵发挥速度优势,快速获得品牌和销量的提升,进而改变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
我们知道,大企业用线竞争,规模优势,但大象鼻子怕钻,蛇有七寸要害,这为“点突破”策略的胜利提供了基础。对于发展型企业,只有聚焦,才能让企业不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产生累积效应。把最初的优势保持并不断扩大,让企业的未来获得保障。
聚焦单个产品,以形成带动渠道、拉动终端、提升市场和销售系统的根本性武器;聚焦少数市场,以形成根据地市场,探索经验,为更大范围地作战建立大后方。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甚至是常识性的营销方式,但能获取成功者,仍需要把每一环节做透。
在产品一端,其一,必须选对产品。选择产品就是选择一种命运。产品选不好,吃力不讨好。在品种选择上,核心是要考量市场容量、成熟度、集中度、竞争品牌、细分机会、产品竞争力和政策性身份等指标。Z药企的T产品,就是一个典型的缝隙市场选择。如果这是一个心内科中药,其市场操作恐怕是很难获得类似的业绩的。
其二,在品牌规划上,要抢位。发现和抢占市场空白概念,快速占有。产品的定位或概念必须单一、锐利,打造品牌知名度和概念接受度,先进入心智,再考虑忠诚。这对于处方药营销来说,是套路化模式,但关键是品质性提升和执行上的精益化。
在市场一端,其一、在市场上要聚焦,集中销售资源和有限资金,人员配置、资金支持、物力支持和市场深度研究与推进上跟进,打歼灭战。一个朴素的真理是:贪多嚼不烂。拥有一个市场70%的份额比拥有7个市场各10%的份额强得多。减少以前广种薄收的方式为深耕细作。善于根据区域差异,量身定做推广模式。先“做一条小池塘里的大鱼”,再逐步稳健地延伸、拓展到其它细分部分。
其二,要重视区域市场的资源整合。包括行业行政部门、分销商、终端医生资源,深度开发地方市场,依照品种特点,向所在区域的医院、药店或第三终端延伸。不断巩固自身区域竞争优势。
千万别小看这种看似游击战的策略,很多大品牌是从打游击战积累、壮大起来的。举个行业外的例子“立白”。最初其创始人陈凯旋在粤东做洗衣粉经销商,1991年他才以OEM形式创立了立白品牌。为规避汰渍与碧浪,陈凯旋避开大城市,主攻农村市场。陈凯旋首先把家乡普宁县建成样板市场,以此吸引周边经销商加入,4年后就占领了潮汕地区。1996年,立白开始在广东扩大销售区域,主打外资品牌无暇顾及的中高档空白市场,并以此为据点杀出广东省外,成为全国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