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
洪 烛
满汉全席令我联想到清朝,联想到那由强大走向腐朽的朝代。据说清入关以前也很朴素,所谓的宫廷宴席极其平民化,不过是露天铺上兽皮,众人围拢着炖肉的火锅盘腿而坐,类似于今天的野餐。《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然而当它坐定了江山之后,越来越讲究排场,
表现在饮食方面就是形成了满汉全席。最初清官宴请文武大臣,满汉席是分开的,譬如康熙皇帝曾多次举办动辄数千人云集的“千叟宴”,
都分满汉两次入宴。满汉席也分档次,其中一等满席,每桌价值白银八两,据此推理,这样的大型宴会真是一掷千金。后来逐渐集满席与汉席之精华于一身,乾隆年间自宫廷流入民间,一时风行神州。
清朝的满汉全席,似乎以扬州为最(作为江南的官场菜)。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有详细记载。我又分别查阅了川式、广式、鄂式满汉全席的膳单,发现各地因口味不同,菜目也有变异,但几乎都以山珍海味为主体。虽未现场亲临,仅仅这一份份文字的菜谱就令我眼花缭乱。古人啊古人,为什么对待吃,
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多的创造?
满人宴饮有吃一席撤一席的习俗,这对满汉全席构成最大的影响,使之不再是一餐之食、一夕之食,需分全日(早、中、晚)进行,或分两日甚至三日才能吃完,可见其菜肴品种的繁多。满汉全席就是以这种多餐甚至持续多日的聚餐活动而著称。从日出吃到日落,从今天吃到明天,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仿佛变成吃饭的机器了,吃饭也变成某种机械的行为。这种狂吃滥饮、饱食终日的方式,即使在物质文明极其发达的今天看来,也是太奢侈了。吃的人难道不心疼吗?难道不空虚吗?
满汉全席大多在宫廷及官场盛行,由此可见,类似于后来的公款吃喝吧?长年累月地吃下去,还不把江山给吃空了,把老百姓给吃苦了,所以,春风得意的大清王朝,最先从饭桌上开始腐朽。它首先失败在饭桌上,然后才失败在战场上。因为当中华民族慢条斯理地烹饪,享用满汉全席之时,垂涎三尺的西方列强,却在紧锣密鼓地打制坚船利炮。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铺张浪费的满汉全席,正如清朝的历史一样,顶多只够吃几百年的。一个曾不可一世的华丽的王朝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桌冷冷清清的剩菜残羹,
就像留下圆明园的断墙残柱一样,供后人瞻仰并且嘘叹。所谓的鸦片战争,是清朝走向黄昏的标志,
这已是它最后的晚餐!
★读文章,思考:作者有没有介绍满汉全席的菜肴的制作程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篇文章选自洪烛的《北京的梦影星尘》一书,该文同前篇文章不同,是篇议论文。题目说是《满汉全席》,但文中没有介绍其中任何一道菜肴,只是描述了“满汉全席”当时的气势和规模。它集满汉各地菜肴的精华,是多餐甚至持续多日的聚餐活动,可谓一席千金,其铺张奢靡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者拿它与清入关前的朴素相比较,揭示了清王朝的衰败正是从这“满汉全席”的奢靡生活开始;作者还拿满清王朝正在摆大宴,与西方列强“却在紧锣密鼓地打制坚船利炮”作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清王朝最终不敌外强走向衰亡的历史必然。文章最后结合社会现实告诫我们:我们应从历史的教训中觉醒,为民族的强大昌盛力戒奢靡腐败。总览全文,作者目光锐利,旁征博引,从一道宴席入手,引发出对一个王朝兴亡历史的深思,笔力浑厚,一气呵成,耐人寻味。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