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张曙光
大家上午好!感谢会议主办方和会议主席,我觉得这个会议确实非常好,而且这两句话,一个是面对严冬,一个是高举火炬,确实说明了我们当前的状况。
今天我和大家主要是讨论一下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讨论三个问题。一个讨论一下这次危机的原因。大家知道这次危机从去年4月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可以说开始露头,到了去年的8月份贝尔斯登出问题可以说这是开始爆发,到今年的9月份“两房”出问题和雷曼兄弟破产到了高潮,现在是大家都在想办法救市和解决金融危机,应对金融危机的问题。而这个危机经过了三个阶段,开始是流动性危机,接着可以说是信贷危机,现在在向实体经济的危机蔓延。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现在很多的说法。我把它概括成三个层次的问题,一个就是从根源上讲,它是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因为美国经济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储蓄小于投资,依靠借债来投资和消费。那么,当储蓄率不断下降和债务率不断上升,这种寅吃卯粮的状况必然会出现危机。要借债消费,借债投资就得要借来钱,就得有一套借债的机制,那么美国的金融市场,华尔街把金融自由化推到了极端,正好适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找到了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的工具。比如说通过抵押贷款再把它打包,变成抵押贷款的支持证券,再把它搞成债务权证,结果就把这些东西以至于无限延长下去,把债务的风险推到全世界,把债务的规模无限膨胀。20年前,大概衍生产品才开始,到2002年已经达到了106万亿,到了危机前是530万亿,可见这个规模是相当大的,增长是相当快的。也正因为这个样子,才有了这样一个借钱的机制,那么有了这个机制还得有一些条件才能够完成。那么,我想有这样四点需要关注,第一点就是美元铸币货币的地位,正因为这样,可以看出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中国以及亚洲国家不断增持美元,也使得美国不断的借债。第二个条件就是网络泡沫破灭以后,美国经济不断衰退,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从01年开始降息,到 03年6月25日把基准利率降低到1%,这就使得房地产的价格不断上升,泡沫出现。另外一个条件就是美国放弃监管,原来一些监管的条例已经冲破了,新的监管没有建立起来,而且通过一些情况来看,比如说92—94年,美国有一次关于加强监管的争论,结果格林斯潘在国会作证的时候说,金融市场包括衍生产品市场,私人投资者都在监管,根本用不着政府去监管。到了97、98年又一次争论,美国的期货委员会要加强监管,结果格林斯潘和鲁宾联手,最后克林顿剥夺期货委员会的监管权利。所以,放弃监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另外一个,我觉得是更广泛的环境,就是苏联崛起,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单极世界里面的一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人的头脑发胀,忘乎所以,以为美国的那一套最好,美国可以为所欲为,这也是造成这一次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总之,这个危机我想原因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考虑它,才能对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想这个问题就简单谈这些。
我现在来讲第二个问题,就是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运行有什么影响?
现在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之下,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我的看法是直接影响不大,间接影响不小。那么,直接影响就是中国买的次债,中国的一些银行机构确实买的不多,现在披露出来的也不过几百亿。就拿最近暴露出来的一些比如说深圳的人寿保险公司的200亿的金额也不多。但是它的间接影响我觉得不可低估,就拿金融方面来说,我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来关注,一个就是由于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这个风险我觉得是需要考虑的。比如说到了7月底,中国持有美国政府的债券5189亿,“两房”的债券3760亿,再加上其他的数量相当大。既然美国政府现在在救华尔街,那么要问一个问题谁来救美国政府?因为美国政府现在的债务非常大,比如说各国政府持有它的国债是1.5万亿,它的准政府债券1万亿。那么,这次它又来救市,前一项花了1.4万亿,那么这1.4万亿只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就是再继续发债,再一个途径就是增发货币,发票子。这两个东西都是有很大的问题,继续发债的话,债券供应多了以后,咱们可以看到债券的收益可能就要低。还有一个发票子就可能造成通货膨胀,那么现在美元是强势,长期来看美元走弱是必然的。因为这个状况摆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两点一个是持有债券的收益会怎么样,另外一点现在1.9万亿的外汇储备的缩水会怎么样?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说美元要走弱,升值多少就缩水多少,这个损失是清楚的。
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中国有些人说正好借机咱们可以打美国一巴掌,我觉得这个办法恐怕不是一个好的办法,是一个下策。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的损失会更大。我觉得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因为中国的出口增长依靠的是世界市场,这个市场咱们可以看,美国人借债消费,那个时候市场存在,那么美国人现在借不来债了,消费必然萎缩。而欧洲经济并不比美国好,英国经济现在就衰退,欧洲经济的状况也很差。那么,世界市场一萎缩对于中国经济来看,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我觉得咱们可以看到现在1—10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长还有百分之二十二点几。但是到了明年我想中国的出口增长有可能掉到10%以下,会不会出现负增长都有可能。你想想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已经出现了负增长了。那么,现在的状况也是这个样子,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打击我觉得是很大的。因为,中国这些年来,30年来,实施重商主义政策,发展起来一个非常庞大的出口产业。而出口增长一下降,中国马上经济增长就会下降,而且会出现失业问题会加大。最近已经表明这个问题,珠三角很多民工回家了,很过企业破产、裁员,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
另外一个影响我觉得更应该关注,而这个问题大家现在还都不去关注。就是它有可能对中国决策层,特别是决策层的心理、思想,以及在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做法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我想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理论背后都有它一个社会哲学立场在里面。其实概括出来无非是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可以看到制度变迁和政策调整就是这两个哲学立场在这个地方的一个转换。咱们知道1929年大危机以前,基本上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局面。那么,由于自由竞争出现了问题所以造成1929年大危机,大危机以后罗斯福新政实行一系列国家干预政策,接着就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出版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看到钟摆摆到国家干预,二战以后,70年代国家干预过多,影响了市场的效率,最后出现的滞胀,滞胀以后,咱们可以看到,为了解决滞胀问题,钟摆摆到自由主义一边,就是撒切尔夫人及里根的政策。正因为自由主义放松了国家应该监管的没有监管,所以到现在可以看到这一次的大危机。现在是政府国有化,钟摆又摆到这一边来。这个问题我觉得并不意味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失败,也不意味着全球化的方向是错误的。而是说这里面需要调整,这里面有问题,需要改革。但是,这个问题给中国很多人一个想法,就是看来美国那一套也不灵,中国这一套灵。因为美国已经出了问题,中国没有出问题。所以,看来中国的改革到头了,按照现在这个办法走下去就会取得胜利。我觉得这是一个大事情,很多人的思想里面有这样的想法。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可能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
我想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在这个形势之下,中国面对着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的政策应该怎么选择和调整?面对危机以后可以看到中国政府确实反应很迅速,提出来了四万亿来刺激经济的政策,而且这个政策包括十个方面。我对这样一个做法,一方面是感到高兴,因为政府的反应很及时,而且采取政策看来态度也很坚决,另一方面确实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一些担忧。因为担忧这个政策里面有些问题恐怕是有问题,有些政策是有问题的,有些政策能不能落实,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个政策会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我觉得现在可能人们考虑得不够。很多人都在解读这个政策,支持这个政策,我觉得恐怕注意这个政策里面的问题可能是更重要的。
那么,有这样几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政策总的方向恐怕应该是启动内需,调整结构,保持增长。现在只是启动内需,保持增长,要“保增长”,对于调整结构的问题并没有提出来,也没有重视。那么,启动内需怎么启动,启动什么人的内需?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觉得恐怕全面的启动是有问题的。启动内需我觉得应该对准现有进城的人口,而这个人口恐怕有两大部分人造成,大家知道中国高校扩招以后每年毕业500万大学生,累计已经几千万,这些人基本上都在城市生活,回乡的很少。还有一个就是这些年进城创业和打工的农村人口2亿多。这些人在城市里面,总要在城市居住、生活、要受教育,要医疗,其次才是吃、穿这样一些东西,把这些人的需求能够启动起来,就可能使得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个西我们怎么去做?我想现在政府非常明确,这次好处就在于面对这个危机大家有些看法是一致的,比如说启动内需,要利用财政扩张政策,要稳定金融,而且政府也有比较大的资源,还有调控的空间,这些都是好的。但是,问题就是咱们启动内需,比如说财政扩张,现在四万亿,我觉得这里面就有一个要考虑的事情了,中国上一次启动内需是用财政扩张把重点放在投资上,那么这次四万亿主要也在投资上,投资我觉得是对的,中国的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城市的基础设施还要建设。比如说北京借着奥运的机会,基础设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其他城市可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这次恐怕需要有一点调整,就是要把投资和消费并重起来。
比如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房地产的问题,事实上中国现在要面临的问题,一是出口下降有可能造成生产过剩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资产市场的泡沫破灭有可能造成银行危机的问题,当然了股市和房市前两年都有一个非理性的繁荣,那么股市有一个调整,调整到2000点,甚至1800点左右,现在回升起来。那么,房市现在处在观望状态。因为房市既是投资又是消费,各个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说减税,比如说补贴这些办法,我觉得这个办法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房地产的问题上,实际上地方政府现在救市是救自己,救地方政府自己。现在的房市既不能大涨,也不能大落,既不能托市也不能压市。那么怎么办?我觉得现在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继续发展有两种做法,实际上是一个道理,就是政府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政府去解决保障性住房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呢?其实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政府掏钱把房子买过来,比如说现在这些房子用7、8折买过来,然后作为保障性住房去出租,也不卖,出租几年以后情况一变再把它卖掉,这是一种办法。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政府拿钱让开发商继续盖保障性住房,当然现在看来是做的后一种,各个地方都有一些说法。但是,在这一点上能不能落实,我是持一个比较怀疑的态度,现在各个地方都想从房地产里面捞钱,要转变这个问题是很难的。因为,地方都是同房地产开发商合谋,通过圈低,抵押贷款,然后通过房地产的税收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都是这样的办法。所以,我觉得如果说不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十条的第一条是这个,但是能不能落实我觉得应该是关键的问题。
那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咱们既然要投资和消费都要重视,我觉得恐怕要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要加强一些社会支出。这一方面这些年有些做法,比如说免了农业税,免了中小学生的学杂费,这些都是好的。但是,步子太小,农业税才几百个亿,学杂费也没有多少。真正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支出,让人们在这一方面支出的预期能够稳定,这才是重要的,如果说我们在住房,在教育,在医疗,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能够拿钱出来把这个机制能够转换,我想对于中国现在的发展可能是更有好处的。因为现在完全把力量用在投资方面,大家看四万亿,数字确实不小,而各个地方还不只这个数据,比如说广东现说最近三、五年之内要投资一万多亿,两万亿,你想想各个地方都是这个样子。中国我觉得不怕投资启动不了,只要你放话各个地方都会上,那么这个上的结果,我想资金的效率可能是相当差的,还不说这种发展的结果有可能使得中国的市场化倒退。这是可能现在始料不及的问题,大家想一想,现在各个地方确实都憋着劲,这几年压着,现在一下子放开可能是井喷的态势。所以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千万要小心,投资方面要发展。所以,我觉得恐怕需要把两个方面都要兼顾起来。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中国这些年增长尽管很快,但是中国的结构扭曲非常严重。那么,在现在的情况之下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就是中国有可能把现在扭曲的相对价格结构调整过来。因为,中国一向是资源要素价格政府管制偏低,原来没有办法,比如说油价涨到147美元,但是现在跌到50美元了,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国内外的油价已经可以看到国内高,国外地,美国市场油价50美元,中国还在70美元,而且成品油价格也是反过来了。那么,为什么不借这个价格放开与国际接轨?而且国际的条件成熟了,国内的条件也成熟了,大家可以看,今年1月份的通货膨胀很高,但是到现在已经降到4%了,明年1月份或者一季度有可能降到零或者负值。所以,国内外的条件都成熟了,但是现在为什么不做?我想这里面可能考虑的是两大垄断公司的利益,因为要使两大公司去盈利。但是,这个扭曲是很大的。中国其实这些年增长快,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扭曲更重,要从中国的发展、改革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我觉得恐怕再找一个机会是很难的,而通货膨胀高的时候是不可能去做的,现在这个机会是很好的。
当然了,这里面可以说政策里面确实有问题,比如说财政的减税政策从明年开始要实行,这是国内大家讨论了多年的事情,遇到这个危机确实正好把它放开。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需要讨论,就是在这个情况之下,国际上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在破产,所以股价都很低,有些人认为中国现在是抄底的时候,我觉得中国恐怕不是这个时候。但是,不是说无所作为,我觉得你去买一些金融公司,中国不管是经验还是人才都不足,没有办法把它搞得更好。但是可以看到,现在既然石油价格这么低,为什么不去增加一些资源的储备?而且,荒唐的就在于7、8月份到现在中国还在增持美国的国债,你为什么不把这些增加的外汇储备拿去买一些这样一些东西呢?当然还可以去投资一些实体,比如说到一些国家投资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我想这可能比金融公司的投资风险要小一些,而且中国可能也能够管理得了。就是你的力量能够达到,金融公司不是不可以做,也可以做,但是这个规模不可能大。所以,现在有些政策,我觉得是可以考虑看我们怎么样进一步去做的。
当然了,现在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出口下降。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去稳定出口,我觉得要看到这个形势。实际上出口下降是中国调整可能要付的代价。因为在这个时候有一些企业破产以后才有可能调整。当然如果破产规模过大,现在有这样的情况那是需要稳定的。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政府恐怕不能采取一些简单的政策。现在全面的出口退税的提高不见得能够达到你预期的目的,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因为市场在萎缩,你的政策不见得能够有效。没有人买,价格低可能占一点市场,这个作用并不大。那么,怎么能够促进企业转型,这才是重要的。从中国前一段时间来看,很多出口企业破产,但是有些有品牌的企业出口在增加。比如说服装,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增长只有2.6%,比去年下降了百分之十九点多。但是,一些有品牌的企业,七匹狼,报喜鸟这些企业它们的出口增长了百分之一百多,而且利润也增长很大,增长了百分之七十几。我觉得不是没有这个前景,就是我们把政策用在什么地方。当然在这个条件之下,总体来看,我觉得这次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可能是机遇大于风险,因为中国确实没有处在危机漩涡的中心,和亚洲金融危机一样。
当然,这个地方确实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就是国际上的问题。大家也知道最近在讨论关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问题,我想对于中国来说,要真正在坚持自己利益的前提之下,参与这个合作,参与这个改革,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我觉得现在也是一个时机,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为,你要在国际金融秩序里面有发言权,要提升地位,恐怕人民币的国际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当然,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可以讨论的,比如说怎么去提升你的发言权,怎么改革这些东西大家都在讨论。但是,我觉得恐怕借着这个机会,推进这方面的国际化的进程是很重要的。和美国可以用美元结算,但是与俄罗斯和其他的可以用人民币结算,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也就国际化了。我们可以分几步,有一个时间表尽快把这个问题完成。我觉得中国是需要合作,需要去帮助来走出这一场危机。但是,中国必须明确一点,要坚持自己国家利益,我付出什么我一定要得到一些东西,这样我想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编辑:陆恒)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机遇大于风险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