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和大师


    日前赴山东临沂公干,得游王羲之故居,想起了自己八年前在西安碑林观摩《兰亭集序》时的奇妙体验:当时我沿着王羲之潇洒飘逸的书法字体刚刚看了两行,心想这个字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没想到浑身上下顿时如岩浆喷涌似地产生了一种极为强烈的快感,美妙之极,我把这种感觉称之为“巅峰体验”。产生这种体验于我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1986年在北大图书馆看汤一介先生写的一篇有关中国哲学的文章,文章名字已经记不得了,当时的感觉是兴奋得直想大喊大叫。我一直对书法都没有什么涉猎,但这样的巅峰体验实在让人无法忘怀,所以我对王羲之书法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印象。于是2006年在做北京湾项目时,为了表现名士风流的主题,在小区公园里就有了一个“曲水流觞”的景观。这一次参观王羲之故居,更是收获不少。

    去年7月我在博客里写到潮州籍文化大师饶宗颐先生的经历时,就产生了一个认识:所谓“三代培养一个贵族”,大师就是精神领域的贵族。所以真正的大师,也是需要世代积累、通过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产生的。这一次参观了王羲之故居,了解了王羲之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可说是再一次印证了这样一个认识。

    在王羲之故居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王羲之是东晋初年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的一员,知道了“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就是说的他们家,知道了“二十四孝”中被继母虐待还“卧冰求鲤”、后来官至司空、太尉的王祥是他的祖上;知道了拥立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并赢得“王与马,共天下”美誉的三朝宰相王导是他的伯父;知道了他的父亲叫王旷,当过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他的叔叔叫王廙,都是书法名家,从小就对他进行书法启蒙;知道了谢安就是继他伯父之后执掌朝政的宰相,所以为什么会出现在兰亭修契的一干名士行列之中;也知道了为什么太尉郗鉴会到他们家选女婿,而他因为沉湎于蔡邕书法的奇妙滋味之中而“坦腹东床”竟至于忘了相亲之事,却不料因此而被选中......当然,还有他从小跟卫夫人学书法,长期练字洗毛笔把水池的水变黑了这些熟悉的故事。

    一代书圣的产生是偶然的,但产生一代书圣的土壤不是偶然的。当贫寒子弟还在接受最简单的学问启蒙的时候,王羲之身边已经名师如云并开始站在巨人肩膀上融合贯通。当贫寒子弟还在为了养家活口或是出人头地而执着地追求功名的时候,王羲之已经可以心如止水地沉浸在书法的独特境界之中而潜心钻研。除了个人的资质和才学,可以说环境和心境是产生大师最重要的两个条件。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他自己不是大师,有很多人比他强,他举出了饶宗颐的名字。当别的少年还在普通学校为了考试死读几本课本的时候,饶宗颐先生已经从容自得地在他们家藏书十几万册的“天啸楼”的典籍堆里纵横驰骋,并开始跟常在他们家出入的一批名流英才们亦师亦友地学习着了。百度百科中这样描述:在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饶宗颐先生从小就培养了好学多思的性格,儿时喜读《三国》、《封神》、《三侠五义》一类古典小说。6岁始习书法国画,尤爱画佛像。至10岁,能诵《史记》,历阅佛典经史诗词曲赋。11岁从画家杨栻学习绘画山水、花鸟及宋人行草。期间将杨家所藏的任伯年名作一百多幅都临摹了一遍,为书画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明朝那些事》中所描述的那个“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盯着一根竹子守上几天几夜、立志做圣贤、连结婚的日子都给忘了的状元之子王阳明(据说还是王羲之的后代)的成才之路,相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师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文化高度的象征。一个没有大师的民族和国家,是无法得到世人心悦诚服的尊重的。真正的大师,不但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德高望重,更难能可贵的是常怀一颗赤子之心,有着沉静的气质和雍容的气度,能站在宇宙和人性的终极审视一切,从而超越一时一地的荣辱和得失。这一切,绝不是好为稻梁谋的众生所能望其项背的。

    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财富神话一再演绎、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衣食无忧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将目光暂时从首富身上转移开来,想一想如何形成培养大师的土壤?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