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当代的君子
一、前段时间国学大热的时候,《论语》几乎成了万金油。不仅是从政者的治世宝典,还是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秘籍,还可以成为普通百姓聊以自慰的心灵鸡汤。。。。。。现在,国学热趋于平静。冷静下来之后,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地看待这部《论语》?
答:
事实上,国学热并没有平静下来,而是国人已经逐渐认可了国学,将之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于是就没有前些年那么激动和盲目了。所以,在这个时候谈《论语》应该比以往来得更加严谨和细致,因为人们不再是盲目的赶潮流,而是希望真正从《论语》中吸取到适应于当下社会的价值。
说到理性的看待《论语》,我始终坚持一点,那就是《论语》是一部政治思想著作,既然是政治思想,就必定会以政治管理为核心。而政治管理与企业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都是对人的管理,也都是对组织的管理,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论语》在当下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那些从文学、史学和哲学角度看待《论语》的学者们,只是我认为经世致用是孔子的初衷,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在当下应用《论语》。
二、本书的结构很新颖,是以一年十二个月,周一到周五每天解读一条《论语》,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答:
日志体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突破,当然,这一形式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亮点:1、易于读者阅读;这一点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体会到。2、观念明确;每天一个主题,简洁明了,要将《论语》中的思想阐述清楚并不容易,但是采用了日志体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一难题会迎刃而解。3、不需要一次性阅读完本书;阅读一部结构严谨的书籍,人们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一旦中途中断则可能会因为遗忘而需要再次从头开始阅读,日志体则可以避免这一点。
三、《论语》中的一些理论,在很多人看来,是与现代商品经济不太符合的。比如君子取义,小人取利。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商人,没有人是不取利的,这岂不是把所有人都归为小人了?
答:
我读《论语》几十遍,至今还没有发现其中有哪些理论与当下不符合,当然,我们不能死搬硬套的运用《论语》中的理论,更不可以以偏概全的看待那些经历两千多年历史沉淀的儒家的真知卓见。
就说这句“君子取义,小人取利”吧,《论语》中原话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很多人就对此存有很大的误解,而他们误解的根本原因是自身思维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论,在他们看来,利和义是相对立的,是存有矛盾并且不可调和的。但是在孔子看来,义和利的关系并非如此,也许联系孔子的另一句话来理解会轻松一些,“见利思义”,这句话也出现在《论语》中,意思是看到利益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合乎道义,合乎道义的利益就取,不合乎道义的利益则不取。
“君子取义”的背后其实是君子在符合道义和不符合道义的利益面前选择前者,而不是什么样的利益都不要,不违背道义的利益为什么不要呢?孔子也曾经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如果富贵可以求得,做一个拿着鞭子守门的人也可以,可见孔子并不反对追求富贵,但是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则坚决不能取,所谓“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
小人则不一样,他们可不在乎什么道义,只要是利益就挤破脑袋去争、去抢。
你说到企业家和商人没有一个不取利的,如果他们不顾道义,只顾一味的追求利益,就像前些年的一些丧失道德的企业管理者一般,以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这样的企业管理者连小人都不如,简直就是恶人,是社会之中的败类。
四、从当代眼光来看,传统的财富观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比如为富不仁、无商不奸、仇富等等,都是对财富的贬低。《论语》作为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经典,是否对这传统财富观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
答: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传统的财富观并不认为无商不奸、为富不仁,更不仇富,这些观点只不过是一些人站在自身的阶级立场上的言论,如果古人真的那么仇富,为什么还要有财神?这说明在古代,人们也是希望拥有财富的。
其次,我们必须承认任何年代都有奸商、恶商,今天同样如此,也许今天仇富的人比以往更多,但我们也应该相信有善良的、遵循道义的商人存在,比如说陶朱公,也就是那个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的那个范蠡,就很受人尊重,在苏州上方山脚下就有一个财神殿,里面供的就是他,每年都有很多人前来拜祭。
最后,要说《论语》对传统财富观的影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反对为富不仁和唯利是图,更反对奸商、恶商。但是《论语》中关于财富最为关键的观点却不是这些,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才是儒家始终恪守的财富观。
五、孔子讲“仁”,讲“和”,而现在商场如战场,企业之间利用各种战术,虽然不见刀光剑影,却也拼得你死我活,这种情况下,“仁”“和”还有用武之地吗?
答:
当然有!而且越是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仁”“和”就越重要。
道理很简单: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什么?是人才。那么,如何才能够留得住人才?如何才能够使行业内出色的人才加盟你的企业?自然得靠“仁”。企业家没有“仁”,优秀的人才就会流失,甚至加盟竞争对手,企业又如何赢得胜利?
“仁”强调的是内部管理,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归纳起来只有四个字:修己安人,如何才能修己安人?“仁”是最重要的。
关于“和”的重要性,前些年流行一个管理概念——“共赢”,强调的就是“和”的力量。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独自占据全部市场,同行业的企业应该采取“竞合”策略,在竞争下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合”最终可以使合作双方节约成本和时间,甚至形成战略联盟,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仁”“和”还体现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上,对顾客“仁”“和”的企业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企业,他们必定可以赢得市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反之,缺乏“仁”“和”的企业只会使消费者远离他们而丧失市场。
六、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与孔子和论语不是背道而驰吗?
答:
马克思的学说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现象之上的,有着其独特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放在今天来看,毫无疑问已经存在着很多缺陷,甚至可以说已经很不合时宜。要阐述清楚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对企业这一组织形式有着清晰的认识,便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并非是普适性的,更不是万能的。
随着经济在社会之中的重要性,企业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组织,这一组织由人构成,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自由的,已经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也许在民营企业之中,似乎还存在着某些类似剥削的现象,但随着民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性角色的不断加强,这一现象已经逐渐淡化,企业内存在的仅仅是角色与分工的不同,这已经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所指向的那个社会。
因此,我认为我们思考的不应该是《论语》是否与马克思的理论相背离,而是应该思考哪一种思想和理论更适合当下的中国,更适合当下的企业管理。在我看来,马克思早已过时,因为他的观点带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而《论语》则揭示了一些永不过时的真理和理念。
七、您对“行利多怨”的解释是,金钱奖励会造成员工唯金钱是图,可在很多企业,员工工资本来就不高,若再没有相应的金钱鼓励,不是更没有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了?
答:
这个问题还得从《论语》的原文说起:“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只依据利益来行事,就会产生很多怨恨。我们必须注意到其中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惟利而行”,一切都围绕着利益展开。
我将之与企业激励结合起来,是因为我在很多企业进行调研时发现一个共性:管理者们喜欢用金钱激励,或者说他们只懂得用金钱激励,最终的结果很糟糕,激励的标准越来越高,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一旦某个阶段没有激励,员工们的表现更是令人难以忍受,但又没有更好的方法。
——这就是只依据利益行事的后果。有世界第一CEO之称得杰克·韦尔奇说过这样一句话:“金钱激励可以有效的激发员工的活力。”所以他会用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作为优秀员工的奖励。但是,他还说过另外一句话:“只懂得运用金钱激励的管理者不是优秀的管理者。”他认为管理者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1、制定合理明确的目标;2、提出新的构想和规划;3、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空间;4、运用重大的决策和措施激发员工;例如通过收购美国无线广播公司,他使所有的通用电气人都恢复了工作的热情;5、利用公司的优势和特征;企业的优势和特征很容易使员工产生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除了适当的金钱激励之外,管理者必须懂得其他的激励方式,否则,金钱激励就不会产生多大用途。
八、孔子说礼让为国,企业管理中,礼让有什么现实意义?在利润面前,又有几家企业能做到礼让呢?
答: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那里面讲述了一位宋国的君主因为奉行仁义、礼让为国,在战场上一味采取礼让,最终被对方打败。事实上,这位君主误解了礼让的意义。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礼让,礼让其实分为两个层面:1、内部管理;这一点或许已经没有任何争议,管理者能够对下属采取礼让,尊重下属,一定能够起到凝聚人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这与沃伦·本尼斯、约翰·科特等人提出的“领导重于管理”概念是一样的,管理者只有自身作出榜样,并且尊重下属,谦逊的处理各项事务,才有可能取得职业生涯上的成功;2、外部关系的处理;在这一点上保持礼让似乎令人很难接受,正如你所说的“在利益面前,有几家企业能够做到礼让呢?”这里就必须结合前面一个问题来谈,即“和”的意义,也就是“竞合”策略的实施,要产生“共赢”,就必须采取礼让的方式,只有在双方都能够适当放弃部分利益的基础上,合作才能够顺利开展,如果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最终只能是处处树敌而陷入困境。这就使礼让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也必须记住孔子的另一个教诲,那就是“当仁不让”,在仁义面前,应该采取“不让”的立场和态度,如果在仁义面前还保持退让,那就是违背仁义了。
九、对于企业来说,用人是一门大学问。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要任用正直的人。可是我读到一些企业家的用人经验,更强调团队精神,宁要顺从的也不要有才华的,尤其不要有个性的。这岂不是又矛盾了?
答:
如你所说,人才是企业成败的根本,这已经毋庸置疑。但是,如果不加选择的盲目任用人才则会给企业带来灾难,孔子强调“举直错诸枉”针对的正是这一问题,任用邪恶的人也即是孔子所说的“举枉”,哪一个企业能够得到顺利发展呢?
至于一些企业家强调团队精神和顺从,而拒绝才华和个性,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首先,团队精神在今天的企业经营中非常重要,离开了团队合作,企业的任何目标都无法实现。但是,对于一位团队成员来说,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和支持他人,需要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必须具备出色的品德,保持公正、正直;其次,关于顺从,如果某位企业家希望他的手下全部是顺从之人,那只能证明一点:他想在企业内搞一言堂。这样的人是经营不好企业的。第三,关于才华和个性,我可以下一个断言: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之中都一定存在着富有才华和极具个性的员工存在,而且他们往往在企业内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在我调研过的企业中的确如此。没有企业家和管理者反对才华和个性,但是谁都会反对没有品德的人,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孔子的“举直错诸枉”与企业的用人之道丝毫也不矛盾。
十、说到个性,论语中有德、仁、信、义、智等等概念,偏偏没有个性这个词,而现代企业中,尤其是广告、设计、演艺等行业,个性是很被推崇的,这又该如何理解?
答:
的确,我们都喜欢有个性的人。但是我不知道他人是如何定义个性的。在我看来,个性只不过是一个人独特的性格和形象,只要不会因为过度、刻意的追求个性而忘记自己本身的职业素养,我想任何个性都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如果因为追求个性而置个人的品德于不顾,这样的个性是不可取的。
《论语》中的确没有提到个性这个词,但是有一点,我想请大家注意,那就是孔子有着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位贤人,这些弟子可谓各种个性都具备了,如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颜回,如性格刚毅却缺乏细致的子路,如擅长言辞聪明智慧的子贡,等等。这些人都是很有个性的人。孔子还有一个著名的理念也证明了尽管他没有提倡个性,但至少是不会反对个性的,那就是“有教无类”,——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愿意学习,孔子都会教导他。同样,在今天,不管一个人多么有个性,只要他(她)希望成就一番事业,社会就会为他提供适合的平台,企业也会为他提供适合的职位。
十一、孔子的语录中,最受欢迎的,应该是关于信的论述了吧?诚信的精神,从古至今,都是一种宝贵的素质,尤其对企业来讲更加珍贵,是这样吧?
答:
无信不立,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就曾亲眼看着多家企业因为缺失诚信而遭遇消亡。关于诚信的重要性我在书中已经反复强调,在此不再赘言。
十二、论语中有仁、德等概念,但没有提到法,而在现代企业中,法是一个基本的底线,比如三鹿奶粉事件,本身就是违法的,更谈不上仁德了。可是还有很多企业,经营行为是在法律框架内,这种情况下才有讲究仁、德的必要。可是仁、德真的有效吗?比如对高得离谱的房价,仁、德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答: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
我们暂且抛开那些违法的企业不谈,先来谈论一下孔子为什么不谈“法”。儒家强调五点:“仁、义、礼、智、信”,其中的“礼”值得我们关注,在古代,人们说到“礼”时往往会用两个字——“礼制”,本质上,“礼”就是一种“制度”,那么,“礼”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是人们的处世准则,所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强调“礼”作为一种处世原则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只要每个人都遵循“礼制”,都能够做到四个“非礼”,法是多余的。的确如此,如果人人都严格遵循四个“非礼”,还会有人犯法吗?
当然,如果有人一定要违背“礼制”,要违背“仁德”,孔子也并不反对采取法制,例如他在担任鲁司寇时,就曾毫不留情的诛杀乱政大夫少正卯。而后来所谓的法家,也正是从孔子的“礼制”发展出来的,说起儒家,除了孔孟,荀子也是先秦时期无法回避的一位大儒,他所继承的正是孔子学说中的“礼制”,而他的学生韩非子则是法家的杰出代表,因此,可以说法家是由儒家的一支发展起来的。
至于说到那些违法的企业,我认为我们不要只看到他们违法的表象,而应该挖掘他们违法的原因,他们为什么会违法?一个根本的原因便是缺乏商业道德,缺乏仁爱之心,如果他们具备商业道德和仁爱之心,我相信三鹿这样的事件是不会发生的。所以,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传播“仁德”更加富有意义,而且也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最后,我们谈谈房价制定得高得离谱的房地产企业,我想将这个话题延展开来,站在中国企业发展的整体历程上来讨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短短的三十年意味着我们才刚刚起步,刚刚起步必定会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情况,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始终运用《周易》中的《蒙》卦来看待当下的中国企业,可以说中国企业目前仍然处于“蒙昧”阶段,他们还不了解商业的本质,更不了解商业的精神,所以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如以利润为唯一目标、以知名度为经营目的、以虚无的“大”“全”为导向,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只有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提升中国职业经理人(包括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的品德。而这个任务必须得由管理学者们来完成,《周易》《蒙》卦的《象传》说得好:“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君子应该采取果断的行动培养品德。我编著《〈论语〉管理日志》的初衷正是如此,说到底,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当代的君子。呵呵。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