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小镇怎么管学校


  教改成了两会的热点。办学自主权又成了教改的核心。

  其实,所谓办学自主权是个假问题。中国的绝大部分学校,根本不应该有自主权,而应该对之进行严格的监控。道理很简单:绝大多数学校属于公立,拿的是纳税人的钱,怎么可以自主?要想自主,先脱离纳税人的支持、彻底变成私立再说。

  中国教育和核心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办学自主权,而是谁来分配教育资源,并监督这些资源的使用。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教育的大部分问题也就解决了。

  为了方便起见,我不妨展示一下我居住的波士顿远郊的一个小镇的学校情况。这个小镇名字叫哈佛,才六千居民,有着马萨诸塞州顶尖的公立学校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两个主要学校,一个是小学,有545名学生,55名教师员工,一个是中学(包括高中),有710名学生,80多名教师员工。我到镇的网站上很容易就找到了2009年学校的预算方案。明细数据一清二楚。

  全镇办学经费共1350万美元,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大约为一万美元出头,比全国水平略高。其中的综合预算经费将近1132万美元,主要来源是当地的税收,特别是房地产税。另有几项杂费,来源于学生的家庭。其中运动队二十万美元,交通七万美元;全日制学前班十八万美元。需要解释的是,运动队属于课外活动,只有加入才需要支付费用;交通主要是校车接送学生,住在学校两英里外是免费的;美国的孩子从五岁享受半天的学前班教育,但如果家长希望孩子上全日制学前班,则需要缴纳增加的课时费用。另外,有两笔外来的资助款(一般来自州政府或联邦政府),一笔资助特殊教育,为八万五千美元,一笔资助学前班和教师培训,为五万美元。接下来是外来学生的学费,为六万五千美元。美国有些学区为外来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因为这些学生的家庭不在本地纳税,在州政府的协调下接纳这些学生的学校系统会得到些外来学费补偿,但并非由这些学生的家庭支付,而是由其所在的镇或者州政府支付。最后一笔,是培养天才学生的费用,八万五来自各种资助基金,十万来自捐助。可以看出,所有经费,主要来自本镇税收的综合预算占80%以上,其他都是零头。

  这笔综合预算的支出方案的明细表也是一清二楚:学区教育厅(主要是厅长和其办公室成员的工资及行政经费)为六十万美元,维修(包括维修人员的工资)将近百万,小学教职员工的工资及行政经费将近二百五十多万,中学为三百七十多万,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为三百二十多万,技术人员的工资和行政经费为十八万多。可见,直接的教学(学前班,特殊教育、小学、中学)费用高达九百五十多万,占综合预算的84%以上,外加维修和技术服务。教育厅所占的管理费用(即领导成本)才5%出头。

  这些钱,要拿到镇公所由镇民一笔一笔地审核投票。镇里雇佣了教育厅长,厅长负责招募小学和中学的校长。这两位校长则亲自招募具体的教师,并制定教学方案等等。自主权大体到此为止。至于学校的经费怎么用,厅长也好,校长也好,几乎没有自主权。从运动队的收费,到设施的维修,每项预算都由镇里事先固定下来。真想在这个框架之外干些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号召家长募捐了。

  试问:哪个中国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学校的经费有这样的控制权?没有这种控制权,怎么保证学校为了孩子的利益而不是教职员工的利益甚至官僚的利益而经营?比如最近教育部提出送万名校长到发达国家考察。我算了一笔账:一个校长出国考察一个月,以五千多美元算,那就是三万多人民币。现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人均教育行政经费是三五百块(许多地方还远远不到)。也就是说,一个校长的考察,就烧掉贫困地区将近一百个孩子一年的教育行政经费。要按我们镇的标准,一百个孩子的教育经费就是一百万多。你能指望镇民会批准吗?也怪不得,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说校长出国考察的事情。

  在纳税人没有监督权利的情况下,办学自主权所导致的将是公开的腐败。学校有了钱先给校领导挥霍。现在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刚确立,校长们已经准备公款出国旅游了。教育这座大山,压在老百姓头上只会越来越重。

  中国现在要的不是办学自主权,而是对学校的监督。每个地区学校系统所拿到的国家拨款和花费方案都应该公布明细,然后让本地区居民推选的委员会监督审核。否则,教改只会越改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