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共发生对北京地区造成大于或等于VI度的地震约有20多次。最早的地震记载是公元294年9月延庆东地震,估计震级为6级。1679年9月2日三河-平谷8级地震是北京附近发生的最大地震,距北京40公里。
北京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震造成巨大灾害!
--央视新楼是“世界第一危楼”“第十一次征求意见稿”(依据一)
本顾问了解到没有经历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年轻一代不少人误认为,央视新楼的抗震问题因中央电视台的楼,而且是建在首都北京的超高建筑而特别提出,不了解北京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震造成巨大灾害!
作为“强制性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011-2001)“附录 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规定:[1]
“A.0.1 首都和直辖市:1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20g”。
许多人误认为北京市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是因为北京市为首都,而不知道北京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震,包括八级强震,造成过巨大灾害。

北京市行政区内历史地震分布图(294年-至今,Ms³4.7)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强调:[2]
北京为我国东部强震活动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6.5级以上强烈地震。防震减灾工作是首都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北京历史地震灾害情况:北京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震并造成巨大的灾害,据记载在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共发生对北京地区造成大于或等于VI度的地震约有20多次。现在已知的发生在北京市行政区内的、最早的地震记载是公元294年9月(西晋元康四年八月)北京延庆东地震,这次地震估计震级为6级,震中烈度为Ⅶ度,造成100余人死亡。公元1679年9月2日平谷-三河8级地震是有记载以来对北京地区造成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10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伤亡。北京地区近代地震活动比较频繁,20世纪中后期一些地震对北京也造成了较大影响。
|
据《中国科普博览》网介绍:[3]
1679年9月2日,三河-平谷发生8级地震。此次地震是北京附近发生的最大地震。震中位于河北省大厂县夏垫镇。此次地震165个州县有记载,三河知县塾撰写的《三河地震记》比较系统地对震情作了客观记录。据史料记载,从通县到三河,城墙全部倒塌。死尸堆成山丘,幸存者寥寥无几。三河县受灾惨重,震后城墙和房屋存者无多,全城只剩下房屋50间左右。地面开裂,黑水兼沙涌出。柳河屯、潘各庄一带,出现新断层。该县地震死亡2677人。平谷县灾情与三河县相当,房屋、塔庙荡然一空。地裂丈余,黑水兼沙从地底涌出,田禾皆毁。东山出现山崩,海子庄南山形成锯齿山。县城西北大辛寨村水井变形。整个县境除被房屋压毙及因地裂陷毙者外、生者只有十之三四、通县城市村落,尽成瓦砾,城楼、仓厂、儒学、文庙、官廨、民房、寺院无一幸存。周城地裂,黑水涌出丈许,小米集地裂出现温泉,压死人一万有余。河北的蓟县、宝抵、武清、固安等县破坏也极其严重,地裂深沟,黑水迸出,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
地震震中距北京仅40公里,北京及郊区各县损失相当严重。当时文人作诗曰:“京城十万家,转盼无完垒”。“前街后巷断炊烟,帝子官民露地宿。”皇宫(今故宫)甚称结构严谨、梁柱坚实、做工精细,在地震中也有数十处宫殿毁坏,其西北部尤甚。东长安街的翰林院房屋“倒塌者勿论,即巍然存者亦瓦木破裂,不可收拾,”三河-平谷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北部;构造上处于东西向阴山-燕山隆起带与北北东向华北平原沉降带的结合部位,是重要的蕴震构造带,至今仍很活跃。
从公元1000年左右到1679年三河-平谷8级大震发生,该地区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7次,两次较强的地震是1057年北京南郊的6.75级地震和1484年居庸关-带的6.5级地震。
距三河-平谷地震区最近的-次强震是1665年4月16日通县的6.75级地震。三河-平谷8级地震发生之后一个月内发生强余震10余次。其中9月3日、9月5日及9月29日4次强余震估计震级均在6级左右。主震三个月以后,余震强度才逐渐减弱,有感余震延续了一年多。
|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陈肇元院士允许我引证的重要论文《汶川地震教训与震后建筑物重建、加固策略》发出警告:
以北京地区为例,在清朝康熙年间,北京附近就发生了一次8级大震,距今已300年。
不论从地震发生的物理机理或数学统计概率衡量,重现的可能性均已达到足够大的程度。
今天的北京城区已扩大数倍,如果今后再遇这种大震,邻近震中和靠近地质断层的地区很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建筑物遭受地震烈度超过现行的8度或9度的设防标准而倒塌,城内大量的建筑物虽然不至于出现坍塌,但其中的豪华装修和贵重设备的破损也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祺福研究员向200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以下简称“14WCEE”)提交的论文介绍:[4]
历史地震记录表明,首都圈中级地震至强烈地震较为频繁。过去500年明朝与清朝期间,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100公里范围内至少发生过11次烈度6以至更强的地震。
1679年发生的三河-平谷地震(约M8级,震中最大烈度11,在北京市烈度8)距离市中心仅60公里。更近的1076年北京市中心地震(约5级,市中心最大烈度8)就发生在市中心,在海淀区造成异常强烈地面震动。
当代发生的1976年唐山地震(北京东边大约150公里)对首都圈也造成了强烈震动。2006年7月4日在北京南边约100公里发生的文安Mw4.9级地震(北纬38.85°,东经116.30°,深度22.7公里)对整个北京区域造成了显而易见地面震动。
|
这些事实说明,北京市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不是“空穴来风”因首都而定,而是中国建筑界永远不能够忽视的历史教训!
参考文献: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2]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3] 《中国科普博览》网《三河-平谷发生8级地震》
[4] Qi-fu Chen et. 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with microtremor array observiation and computional simulation in the Metropolitan Beijing area, 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October 12-17, 2008, Beijing, China